暴马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启航新征程林草话典型张锦梅一生只为扮 [复制链接]

1#

这是5月5日拍摄的位于

西宁市南山公园内的丁香。

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基地,张锦梅(右)和同事在查看丁香的开花情况。

张锦梅(中)和同事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基地讨论丁香长势。

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基地,张锦梅在查看丁香的开花情况。

“我的一生无怨无悔,只为‘扮绿’‘扮彩’西宁,看着西宁一天比一天绿,一天比一天多彩缤纷、繁花锦簇,我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感慨道。

时值仲夏,漫步城区大小公园、街头巷尾,抬头可见丁香、海棠、碧桃等俏丽花朵挂在枝头,低头可赏绣球、牵牛、鸢尾等各色花卉铺满大地。

“花在城中、城在花中”,让西宁这座西北边陲之城化身“高原花城”。

从杨树优良品种选育,到牡丹引种栽培,从丁香繁育推广,到油松落针病防治试验……过去30年来的激情与付出,让张锦梅与这片高原大地、与这些乡土树种,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情缘。

“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

“种树难吗?”记者问道。

“气候高寒、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更别提病虫害了!”张锦梅说,或许是出于对植物、对绿色的渴望,父母才会在她的名字里加了一个“梅”字。

如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万千居民,张锦梅对树木和花卉的热爱与执着,也与生俱来。

“小时候到处都是土黄色的,每逢刮风下雨,不管从树上掉下的枝条多细、多短,她都会一根根收集,揣进怀里当宝贝。”张锦梅说,“外地人可能很难理解,可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棵树长这么大不容易。”

出于对植物的热爱与熟悉,毕业后从事了4年农业工作的她,前往西宁市西山林场担任技术员。那时,西宁正在开展南北山绿化,西山林场是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

刚到林场,同事带她上山看树,扒开草丛才能看到一株株瘦矮的枯树,到处都是膝盖高的荒草。

“谁能相信这竟是种了快10年的树。”生性好强的张锦梅,剪短头发、面朝黄土,一头扎进林场。和工人们一起在山坡爬上爬下,掘土、插眼、撒种。

为了造出活林,张锦梅决定从治理土壤病虫害问题入手,用化学防治加人工捡拾的方法整治土壤,带领工人捡拾啃食树苗的蛆草虫。“第1年我们挖出了11万只,第2年我们挖出了9万只,第3年挖出了6万只,直到第4年,土壤的情况慢慢开始有了好转,我们的树苗成活率有了显著提升。”张锦梅说。

“当时条件特别艰苦,膝盖磨破了,手指裂开了,脚掌起泡了。”张锦梅开玩笑说,那会小姑娘的钱都花在买漂亮衣服、裙子上,而她就用来买鞋。

平均每天徒步10多公里,一双鞋最多两三个月就坏了。除了上山栽树,她还要在实验室做杂交实验,选育杨树优种,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运动装、熊猫眼,以及被晒黑、粗糙皮肤,与朋友家人聚会张锦梅总是被调侃。但她并不在意,看到树种有起色,就会开心的不得了。

“既然选择了,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它做好!”张锦梅说。

“她把树种当作自己的孩子”

走进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星星般的各色小花缀满树头,竞相绽放。

“你看这是暴马丁香,这是羽叶丁香,那是波峰丁香、四川丁香,这些丁香有的是青海本土培育的,有的是外地引进的,通过杂交配对,繁育出新的生命。”偌大的玻璃温室里,栽植的丁香育苗多达十余种,张锦梅一个个叫出了它们的名字。

在张锦梅眼里,这些树种就像她的孩子一样,每种都有不同的习性、特征,她都熟记于心。

由于高原本土植物品种、数量有限,青海省内各地开展绿化需要从外地引进大量树木、花卉品种,经过引种、栽培、驯化,验证适应高原特殊气候后,才能推广种植。

为此,张锦梅一直致力于乡土树种研究与选育,先后主持和参加省、市级基础研究及推广转化等项目30余项,先后参加青海省森林城镇、青海省湟水河规模化林场总体规划、西宁市南北山四期绿化工程总体规划、西宁市城上公园,碧山公园、莲花湖公园、城区主要节点绿化、城北区柴达木路景观改造提升项目,湟乐公园景观改造提升项目详细规划等多项目的审查工作。

“为了解决杨树飞絮、病虫害问题,我们开展小叶杨优良无性系选育项目;为丰富我市市花丁香的种质资源,从年起利用引种繁育,采用播种、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手段,掌握了难以繁殖品种技术要点,丰富了适生丁香品种资源。”张锦梅介绍说,她先后与同事一起引进上百个树木花卉品种,探索出8个品种的育苗移栽技术规划,造林成活率超过80%,成为青海地方标准,累计育苗上万株。

“把绿色彩色种满大街小巷”

以前,西宁引进花卉树木开展城市绿化,缺乏有效规划,存在“多、乱、杂”问题,大量外来树种连适应性都没有通过验证,就被盲目引进种植,不仅景观效果不好,成活率低,还导致了资源浪费。

经历大多树种在高原“水土不服”,张锦梅深感加强高原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从西山林场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张锦梅四处奔走,传授栽培技术,开了无数场讲座。

一次,张锦梅作为林业专家受邀给园林部门做报告,主题是《高原园林绿化植物的运用和选择》,其间,张锦梅将一朵红玉兰和一株丁香放在一起,前者含苞不放,颜色暗黄,后者花满枝头,绚丽多姿,“我就想表明,高原绿化必须考虑到植物习性。”

“别人怎么看,我不在乎,我只想把绿色、彩色,种满西宁大街小巷,然后永远留住!”张锦梅说。

在张锦梅等一批林业专家、林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从7.2%提升到79%,完成了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的完美逆袭。

“工作永远是她心中的第一位”

“把张所跟上谁都吃不住。”说起张锦梅,同事们经常打趣道。

谈起母亲,女儿马骎埋怨说,“妈妈就是个‘工作狂’,工作永远是她心中的第一位,每次去玉树、果洛,头疼得睡不着,还要去看树种。”

30年来,张锦梅身边不少同龄同事陆续转岗,一些省市林草单位想把她调到机关,她也拒绝了。

硕士毕业后进入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满丽婷,经常跟张锦梅到野外作业。“海拔三四千米的山上,年轻人走路都气喘吁吁,张所却总是冲在最前面。”满丽婷说,张锦梅常年以身垂范、无私奉献,成为不少人的榜样和高原林业工作者的典范。

源于对林业的挚爱、林业的贡献,张锦梅先后荣获“西宁市优秀人才”“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花卉协会先进个人”“昆仑英才青海高原工匠”等荣誉称号。

“看到西宁林荫翠绿,大街上的树种多了,花色种类也多了,尤其是优质丁香品种已在西宁扎牢根基。很是欣慰,这些年与恶劣环境‘死磕’换来了高原林木的新貌与生机,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做好这份工作。我也会尽我所能,将所学所懂传授给大家,为‘扮绿’‘扮彩’西宁继续贡献力量。”张锦梅说。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樊娅楠

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