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问题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人与人的交流会产生很大干扰,现代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嚼点口香糖。那么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有口臭的名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东汉桓帝时,有个叫刁存的大臣,每次跟皇帝面对面谈话,桓帝都皱着眉头,不敢喘气。后来,桓帝实在受不了了,就赐了一样东西给刁存,命他含在嘴里。
刁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放到了嘴里,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的毒药,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
恰好有同僚来访,感觉此事稀奇,便让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却闻到一股浓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觉。
这所谓的“毒药”,就是上等名贵的“鸡舌香”。
从那以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鸡舌香就成了一种风气。而这个鸡舌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丁香。
《三曹集》里面有一封《与诸葛亮书》,是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信,其中有一句:“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据说诸葛亮有口臭,曹操送这个鸡舌香给诸葛亮,难道是讽刺诸葛亮吗?其实,曹操是在向诸葛亮表白,希望你我二人都能够口衔鸡舌香,让双方都不再尴尬,也就是想挖诸葛亮的意思。
到了唐朝时期,三省六部的官员们去见皇帝,嘴里都要含上一枚鸡舌香,以免给皇帝留下坏印象,影响仕途。而口衔鸡舌香,也成为了在朝为官的意思。普通百姓,是用不着这样口衔鸡舌香的。
唐代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当时刘禹锡被刚贬为郎州司马,大意是说:昨天我们还一起口衔鸡舌香在朝廷共事,但是今天皇帝却派我们来治理这种蛮荒之地了。
武则天时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当时在朝中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
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
到明代,汤显祖有诗云:“三省朗官事已毕,与君吞却沉香花。”当时汤显祖进谏皇帝,结果被谪任徐离典史添注,他的江西老乡、徐闻知县熊敏送别汤显祖时,特地以鸡舌香为赠,祝愿他早日官复原职,结果他却表明自己无心再去追求那些功名了,于是不受。
到明清之后,口含鸡舌香以避口臭、增芳香,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至于文人雅士以香赠友,更是常见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