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丁香结的ldquo结rdquo [复制链接]

1#

向上滑动阅览

2.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宗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郑重声明:

内容零零散散,思考零零碎碎,有时真情流露,更多无病呻吟。未经太多思考,没有过多推敲,甚至文不对题。随想随写,只是积累一点素材,顺便完成推文任务。

丁香之“结”

——初学《丁香结》杂谈

“初”有第一的意思,《丁香结》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老师来说是第一次教,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学。“学”是学习的意思,我告诉同学们,这个课文老师也从来没有教过,所以我们需要一起学习,共同思考。

文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前面为“赏花”,后面为“悟花”。赏花部分主要写了城里街旁的丁香花、城外校园的丁香花和“我”家斗室外的丁香花。“悟花”部分主要由诗生疑,由丁香结感悟人生。语言和曾经入选人教版语文的《绿》一样,清新、优雅、含蓄。

暂时没有权威的教师教学用书,那就借助课后的问题来开展学习,这样也许更不容易跑题一些。课文后面的问题主要由三个。

基于这样的问题设计,我把文章的学习分成以下板块:1.花中结。2.诗中结。3.雨中结。4.心中结。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在初读时弄清楚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结?再去仔细读课文,弄清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城里街旁的丁香作者是从颜色、形状方面去写的;城外校园的丁香作者是从数量、颜色、香味等方面去写的;而“我”家斗室外的丁香作者是从颜色、香味、形状等方面去写的。)作者对丁香花的描写角度大同小异,但是美却各不相同。

哪里的丁香花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