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姜黄: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
为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干燥根茎。
多年生草本,高约1m。根状茎粗短,圆柱状,分枝块状,丛聚呈指状或蛹状,芳香,断面鲜黄色根粗壮,从根状茎生出,其末端膨大形成纺锤形的块根。叶基生,2列;叶柄约与叶片等长,下部鞘状;叶片长椭圆形,长25~40cm,宽10~20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两面无毛。秋季从营养枝的近旁抽出花葶,穗状花序直立,长10~15cm,总梗长约13cm,花序肉质多汁,苞片绿色,上部带淡红色渲染,卵形,长3~4cm,斜上升;花淡黄色,与苞片近等长,不外露。蒴果球形,膜质,熟时3瓣裂。
栽培或野生于平原、山间草地以及灌木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地;江西、湖北、浙江等省有栽培。
根茎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以长圆形、断面橙黄色、质坚实者为佳。主产于四川犍为、双流,广东佛山。此外,福建、江西、广西、陕西、云南等地亦产。
当年12月下旬到次年出苗前均可进行采挖。润透后切片、晾干,不宜曝晒。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棕黄色或金黄色,角质状,有蜡样光泽,有环纹(内皮层)和小点状维管束。周边灰黄色或深黄色,粗糙,有皱纵纹。气香特异,味苦,辛。
含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二氢姜黄素等;倍半萜类成分:姜黄新酮、姜黄酮醇A、B、4-羟基甜没药-2,10-二烯-9-酮、原莪术二醇、莪术双环烯酮、a-姜黄酮、甜没药姜黄醇、莪术烯醇等;酸性多糖:姜黄多糖A~D;挥发油成分:姜黄烯、桉叶素、莪术醇、莪术呋喃烯酮、莪术二酮、芳樟醇、丁香烯、龙脑等。
①利胆作用:50%姜黄煎液、盐酸浸出液均有较明显的利胆作用,其利胆作用均能维持1~2小时。姜黄所含的黄色素有收缩胆囊,消除阻塞性黄疸的作用。
②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经小鼠体内或脑内接种病毒试验,结果证明姜黄组较对照组动物的生存时间长。姜黄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姜黄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有改善肝脏实质病损的作用。
③降血脂、抑制平滑肌增殖作用:姜黄素酯化物能抑制ox-LDL和AngⅡ促牛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降低食饵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姜黄的乙醚提取物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
④其他作用:姜黄素对博来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姜黄素对马兜铃酸诱导的膀胱癌具有预防作用,可能分子机制与抑制Ras、p53蛋白的过度表达能力有关。50%姜黄煎剂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可使子宫产生阵发性收缩,可维持5~7小时。
辛、苦,温。归脾、肝经。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适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仆肿痛。
3~10g
(1)心痛:
姜黄一两,桂(去粗皮)三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桂散)
(2)臂背痛,非风非痰:
姜黄、甘草、羌活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赤水玄珠》姜黄散)。
(3)产后泄血不止,无禁度,及腹痛胸膈闷:
姜黄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服。《济阴纲目》。
(4)诸疮癣初生时痛痒:
姜黄敷之。《备急千金要方》。
(5)五淋:
姜黄、滑石各二两,木通一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下,日三服。(《普济方》姜黄散)
(1)上述植物的块根商品统称“黄丝郁金”。
(2)同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形态描述、分布等参见“郁金”项下。浙江地区将其根状茎分为“老头”与“新头”,老头称“原姜黄”,选大形者纵切生晒,商品称“片姜黄”,而新头即当年下种后生出的新根状茎(姜黄艿),将原块蒸熟,商品称“温莪术”(或称“莪术”,故片姜黄、温郁金与温莪术三者在浙江其原植物同为一种,不过药用部分和加工的情况有所不同。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
姜黄根茎含姜黄素衍生物:姜黄素(curcumin),对,对′二羟基二桂皮酰甲烷(p,p′-dihydroxydicinnamoylmethane),即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对羟基桂皮酰阿魏酰基甲烷(p-hydroxycinnamoylferuloylmethane),即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二氢姜黄素(dihydrocurcumin);倍半萜类化合物:姜黄新酮(curlone),姜黄酮醇(turmeronol)A、B,4-羟基-甜没药-2,10-二烯-9-酮(4-hydroxybisabola-2,10-diene-9-one),4-甲氧基-5-羟基-甜没药-2,10-二烯-9-酮(4-methoxy-5-hydroxybisabola-2,10-diene-9-one),2,5-二羟基-甜没药-3,10-二烯(2,5-dihydroxy-bisabola-3,10-diene),原莪术二醇(procurcumadiol),莪术双环烯酮(curcumenome),去氢莪术二酮(dehydrocurdione),(4S,5S)-大牻牛儿酮-4,5-环氧化物(4S,5S)-germacrone-4,5-epoxide),a-姜黄酮(a-turmerone),甜没药姜黄醇(bisacumol),甜没药姜黄酮(bisa-curone),莪术烯醇(curcumenol),异原莪术烯醇(isoprocurcumenol)莪术酮二醇(zedoaronediol),原莪术烯醇(procurcumenol),表原莪术烯醇(epiprocurcumenol),4,5-二羟基-甜没药-2,10-二烯(4,5-dihydroxybisabola-2,10-diene);
酸性多糖:姜黄多糖(utonan)A、B、C、D。挥发油:姜黄酮,芳香姜黄酮(ar-turmerone),姜黄烯(curcumene),大牻牛儿酮(germacrone),芳香姜黄烯(ar-cur-cumene),桉叶素(cineole),松油烯(terpinene),莪术醇(curcumol),
莪术呋喃烯酮(curzerenone),莪术二酮(curdione),a-蒎烯(a-pinene,β-烯(β-pinene,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丁香烯(caryophyllene),龙脑(borneol)等。还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留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脂防酸及金属元素钾、钠、镁、钙、锰、铁、铜、锌等。
1.抗炎作用:姜黄素和姜黄素钠腹腔注射时对大鼠角叉菜胶足肿的ED50分别为2.1和0.36mg/kg,而氢化可的松的ED50约为10mg/kg。大鼠口服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FHM)等对角又菜胶产生的足肿有抑制作用,FHM作用最强,三者在30mg/kg以下剂量时,其抗炎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如剂量增至60mg/kg,则抗炎作用反而减弱。每日口服姜黄挥发油0.1ml/kg,也能抑制急性鸽足肿,切除动物肾上腺即无效,提示其早期抗炎作用由于抗组胺,而晚期抗炎作用系因兴奋垂体-肾上腺轴所致。
2.保肝作用:小鼠注射姜黄根茎50%乙醇提取物20g(生药)/kg,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姜黄根茎经水及醋酸乙酯分步萃取,仅醋酸乙酯溶解部分显示抗肝毒作用。将醋酸乙酯部分进一步分离得3个组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1mg/ml可使四氯化碳产生的培养大鼠肝细胞的AST降低53%,ALT降低到20%,使D-半乳糖胺产生的ALT降低到对照组的44%,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也有相似的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姜黄提取物灌胃能对抗静注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S-T、T波变化,小鼠灌服姜黄素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犬静注姜黄素7.5mg/kg,产生急剧而短暂的降压作用,阿托品、抗组胺药和β-肾上腺素拮抗剂不能阻断其降压作用,姜黄素对豚鼠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
4.抗血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灌服姜黄醇提取物或姜黄素可抑制高脂血症大鼠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姜黄索能增强纤溶活性。姜黄乙醚提取物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发的人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烷B2(TXB2)的产生,同时使脂氧酶催化的产物增加,大鼠腹腔注射姜黄素25mg/kg或mg/kg,可抑制胶原、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但并不影响胸主动脉前列腺素PGI2的合成。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去甲氧基姜黄素腹腔注射时均可延长雄性小鼠复钙时间。为姜黄的抗凝有效成分。
5.降血脂作用:姜黄素可降低食饵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TC和TG浓度,增加HDL-C含量,显著降低PO含量,并且呈量效相关关系。有研究认为,姜黄素可能通过促进肝和肾上腺对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的代谢,增加胆囊对低密度脂蛋白排泄,抑制脾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使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的含量降低,从而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含姜黄素血清能增加LDL,受体的数量。
6.抗氧化作用: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亚油酸在空气中的氧化有抗氧化作用,姜黄素作用最强,其50%抑制亚麻油酸完全氧化的浓度为1.83×10ˉ2%(硫巴比妥酸值)及1.15×10ˉ2%(过氧化物值),优于消旋a-生育酚(维生素E的值。姜黄素类物质抗氧化作用与其化学结构有关,酚羟基对其抗氧化活性非常重要,与酚羟基相邻的甲氧基也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关。
7.抗生育作用:腹腔或皮下注射姜黄煎剂,对小鼠和兔早、中、晚期妊娠均有明显终止作用,终止妊娠率可达90%~%,但口服无效,姜黄终止小鼠妊娠的作用可被黄体酮所对抗,还可明显抑制假孕小鼠创伤性子宫蜕膜瘤的生长,故推测姜黄引起动物早期妊娠的机制,很可能是由于抗孕激素和宫缩作用所致。
8.抗肿瘤作用:姜黄素对高转移倾向的黑色素瘤B16F10细胞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口服μmol/kg剂量的抑制率达80~μmol/L姜黄素可显著降低C3H小鼠膀胱细胞系MBT2膀胱移植癌的成瘤率。姜黄素口服给药可显著抑制棵鼠皮下接种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成瘤率。以姜黄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不论是激素依赖型还是非依赖型、具耐药性或药物敏感性细胞,对姜黄素的抑制作用均敏感,而且耐药性乳腺癌细胞对姜黄素的敏感性较正常乳腺上皮细胞高35倍,姜黄素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及人口腔癌HSC4细胞具有强于五倍子酸的细胞毒性作用。姜黄素对erbB2癌基因转染的鼠胚成纤维NIH3T3细胞及鼠肉瘤S细胞、人结肠癌HT29细胞、肾癌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等多种癌细胞均有诱导凋亡作用,但对原代培养的大、小鼠胚纤维原细胞无诱导凋亡作用。姜黄素可诱导胃癌细胞KATOⅢ以及结肠癌细胞HCT-凋亡。有研究认为姜黄素对鼠胸腺细胞以及人白血病T淋巴细胞(Jurkat细胞)的作用不属于传统的凋亡模式。在姜黄素处理的细胞中可观察到不一致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对于不同组织类型的癌细胞来说,姜黄素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9.姜黄素的细胞光毒效应:姜黄素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光毒效应,这种光毒效应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产生,并且这种光毒性与氧自由基和激化态的中心碳原子的产生有关。姜黄素在光照条件下可降低诱导人胃腺癌细胞MGC-凋亡所需要的药物浓度,即光照有促进姜黄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效应。
毒性:姜黄粉或姜黄素按人用量的1.25~倍喂饲大鼠对生长喂饲效率、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总血清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血清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等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小鼠服姜黄粉(饲料中含0.5%)或姜黄素(饲料中含0.%)对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畸变率、妊娠率、活胚胎和死胚胎数等均无明显作用,大鼠喂饲含姜黄0.5%和0.05%的饲料,对骨髓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也无明显影响。
苦、辛,温。归脾、肝经。
1.《新修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
2.《本草拾遗》:味辛,温。
3.《纲目》::入心、脾。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5.《本草经疏》:入足太阴,亦入足厥阴。
6.《本草汇言》:味苦辛,性燥面温,阴中阳也,降也。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主治血瘀气滞诸证,胸腹胁痛,妇女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诸疮癣初生时痛痒。
1.《新修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
2.《日华子》:治癥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3.《本草图经》: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祛邪辟恶。
4.《纲目》:治风痹臂痛。
5.《本草述》: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
6.《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胃及十二指肠卡他性炎症,黄疽、胸满痞闷疼痛。又为
止血剂,治吐血、衄血、尿血,并治痔疾。外用于脓肿创伤。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1.《本草经疏》:凡病人因血虚臂痛,血虚腹痛,而非瘀血凝滞,气逆上壅作胀者,切勿误用。误则愈伤血分,令病转剧。
2.《药性通考》:虚弱之人忌用。
3.《本草求原》:忌见火。
1.治右肋疼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洗)、积壳(去瓤,麸炒)、桂心(去粗皮,不见火)各五钱,甘草(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热酒调服亦可,不拘时候。(《济生续方》推气散)。
2.治心痛:
姜黄一两,桂(去粗皮)三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桂散)。
3.治蛔虫心痛,喜吐水,冲刺痛不可忍,或不能食,面黄腹满:
姜黄一两三分,灌芦(锉)一两,鹤虱(微炒)一两一分。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又入酒一合,更煎取沸。空心服。晚食热饭,即虫下,一服未尽,更服。(《普济方》姜黄散)。
4.治九气,膈气、风气、寒气、热气、忧气、喜气、惊气、怒气、山岚瘴气,积聚坚牢如杯,心腹刺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
川姜黄、甘草、香附子。为末,每服一大钱,入盐少许,空心白沸汤点服。(《世医得效方》神仙九气汤)。
5.治风痰攻臂疼痛:
姜黄二两,羌活一两,白术一两半,甘草一两,已上皆生用。上咬咀。每服约五大钱,水一盏,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叶氏录验方》五痹汤)。
6.治臂背痛,非风非痰:
姜黄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7.治产后泄血不止,无禁度,及治腹痛胸膈闷:
姜黄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服。《济阴纲目》。
8.治产后腹痛:
川姜黄二分,没药一分。上为末,以水及童便各一盏,入药煎至一盏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即止,不过三服便安。(《普济方》姜黄散)。
9.治牙痛不可忍:
姜黄、白芷、细辛等分。上为粗末。擦患处,须臾吐涎,以盐汤漱口。面赤肿者,去姜黄加川芎,其肿立消(《景岳全书》姜黄散)。
10.治五般淋:
姜黄、滑石各二两,木通一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下,日三服。(《普济方》姜黄散)。
治疗囊虫病:
治法:10%姜黄酊的配制:姜黄g,轧碎加30度白酒0ml,泡7日后即可服用。服药方法:每次50ml,3、4次/日,饭后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视病情轻重服2~3个疗程。不饮酒的患者可频服,每次10ml,总量同前。观察56例患者,结果:治愈30例,好转18例,无效8例。
1.《本草拾遗》:蒁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2.《纲目》: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述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3.《本草经疏》:姜黄,得火气多,金气少,故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宜其无毒,阳中阴也,降也,入足太阴,亦入足厥阴经。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
《日华子》谓其能治癥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方书用以同肉桂、枳壳治右胁痛、臂痛有效。戴元礼云能入手臂治痛,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药也。
4.《本草述》:姜黄,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如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虽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如《本草》所说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此味能致血化者,较之他血药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谓其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5.《本草求真》: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入心,专泻心包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脾,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癥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
6.《本草求原》:姜黄,苦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
7.《本草正义》:姜黄始见《唐本草》,称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谓辛少苦多,性热不冷,则《唐本》寒字,盖亦传写之误。然《唐本》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风清热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