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宫医话漫话美容 [复制链接]

1#

作者/张文高⊙编辑/李剑光

清代末期,统治国家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那拉氏,是极重视化妆美容的,这是她穷奢极侈的腐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据说,慈禧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化妆,睡觉前所必须做的事情——往脸上搽花汁、蛋清之类,也是为了美容。

传闻慈禧曾自言自语地说:“人为什么要老呢?倘若永葆青春,该多么美啊!”传说她为此而几十年不间断地服珍珠粉和人乳,随时施用各种美容化妆品,即便出巡时,也还在轿子里涂脂抹粉。

慈禧的美容化妆,更十分借重于中药的作用,御医也为此费尽了心机。慈禧嫩面润肌泽肤美容的中药方中颇得重视的有加减玉容散、沤子方等。

玉容散之来源,首先当推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医宗金鉴》。该书之《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载有玉容散方,由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及、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荆芥、独活、羌活、白附子、鹰条白、白扁豆、防风、白丁香等二十味药组成。

《医宗金鉴》指出,皮肤黧黑斑“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宜以玉容散早晚洗之,常用美玉磨之,久久渐退而愈。”据说慈禧也常用一根短而圆的玉尺在脸上滚来滚去,以磨掉皱纹。此法与《医宗金鉴》用美玉磨面以祛黧黑斑均属按摩美容之法。

较《医宗金鉴》玉容散更早的类似的美容药方,有《外科正宗》卷四的玉容丸。

该书刊于年,较刊于年的《医宗金鉴》早一个多世纪。玉容丸由甘松、山柰、细辛、白芷、白蔹、白及、防风、荆芥、僵蚕、栀子、藁本、天麻、羌活、独活、密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大枣诸药为末,与皂角同搥作丸,早、晚搽洗患处。主治雀斑、粉刺及皮肤粗糙。

慈禧所用美容药方还有沤子方。用防风、白芷、茯苓、白及、白附子等组成(详见《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华书局,年)。

据分析,“沤子”为化妆美容之代称,凡化妆美容用方药,常以膏霜收贮,其状稀稠,犹如水泡,故以“沤子”名之。

又据司马相如《上林赋》“芬香沤郁,酷烈淑郁”,可佐证沤子方即为嫩面美容方。此方之药物组成与玉容散、丸及清宫诸玉容方多有相似相同之处,推测其功效、主治亦当类似,唯其制备方法稍异,用白蜜者更有滋养濡润肌肤之效。

慈禧太后重视中药美容制剂和化妆品的使用,亦收到一些功效。据说当她年近古稀之时,与同年龄老年妇女相比,外貌显得年轻,看来如四十许。当然,药物对躯壳的作用,抗拒不了衰老的规律。

中药美容制剂在历代宫廷中都甚受重视。在元代的《御药院方》中,就有无皂角洗面药、七白膏、御前洗面药、玉容散(两方)、神仙玉女粉、钟乳粉散、皇后洗面药等方,其药物组成及功用与几个世纪以后的清宫玉容诸方比较多有类似之处。

如果追溯我国将中药用于美容化妆的历史,那就更为久远了。据说在殷纣王时期,就已用燕地生产的红兰花叶,捣汁,凝作脂来饰面,称为“燕支”,即胭脂。

春秋战国时期已使用粉黛、胭脂、兰膏等美容化妆品,其制作原料多取自中药。至于本文前述嫩面润肤祛斑的“玉容”方药,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已有非常丰富的记载。

该书介绍用于“洗手面”,“令白净悦泽”的“澡豆方”由白芷、白术、白鲜皮、白蔹、白附子、白茯苓、羌活、芎等十九味药制成;“玉屑面脂方”由玉屑、白附子、白茯苓、青木香、萎蕤、白术、白僵蚕、密陀僧、甘松香、白檀、芎、细辛等三十三味药组成;“令人面白净悦泽方”由白蔹、白附子、白术、白芷、藁本、猪胰等六味药组方。

该书还有一首“治面黑不净,澡豆洗手面方”,包括有白鲜皮、白僵蚕、芎窮、白芷、白附子、鹰屎白、甘松香、鸡子白、白檀香、白术等二十味药,其中不少药在《医宗金鉴》玉容散和慈禧所用加减玉容散中也得到重用。

由此可见,早在唐代即对中药美容制剂有相当的实践和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又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并尤受历代宫廷医药学的重视。

对如此丰富的中医美容方药制剂,特别是宫廷美容药方,如加以认真分析研究,将能在理论、方药运用和剂型等方面,得到许多规律性的认识。

最近,有人从古代医著中收集到一千多个美容药方,涉及的中药约三百种。分析结果,以理血药、理气药、燥湿药和祛风药占的比例最大。

相关阅读:

清宫医话——慈禧之死

清宫医话:御医难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