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7日下午,哲学学院第64期共训班4月批次全体学员参观了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笔耕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这位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博物馆,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员们主要参观了鲁迅故居和鲁迅生平陈列馆。在鲁迅故居中,学员们参观了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和院中先生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仿佛回到了先生在的年代。
随后,学员们来到鲁迅生平陈列馆,陈列馆展览以鲁迅先生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展出了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内容,全面展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为学员们理解鲁迅思想提供启示。鲁迅博物馆中处处充满着文学的魅力,处处彰显了鲁迅先生一生为祖国奉献的“民族魂”。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在线上积极发表了自己的参观感受:
*沛瑶:
鲁迅博物馆的参观,印象最深刻的是抗战和人民解放题材的版画展览。版画有独特的魅力。它的线条和构型特点简洁有力,适合于抗战时期民族解放等思想的传播,在当时这些版画起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作用。在展览厅,我还看到五四以来的文艺刊物,这些文艺刊物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先声。这些刊物本身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才从封建社会的形态转变为现代刊物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和艺术家作为时代的发声者,宣扬革命精神,既是这些刊物得以创办的中心力量,也是对这些刊物进行批判革新的反思力量。要珍视这些文化艺术珍宝,体会当时的文艺革命力量,传承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让鲁迅等革命家的薪火代代相传。
李佳佳:
正值中国共产*百年华诞前夕,得以走近鲁迅博物馆,瞻仰先生故居,真可谓慕名而来亦满载而归。展厅内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等陈列形象地再现了先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不朽的一生,其中不乏与我熟悉的作品相关联的文物,先生的故宅也坐落在博物馆中,一座简朴的小四合院摆放如昔,庭院中先生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也依旧枝繁叶茂,不禁令观者睹物思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化巨匠,还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热爱祖国,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现代中国的圣人”。深情的回顾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行,如今,先生早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紧密联系,先生的这种坚毅和执着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披荆斩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吴玮琪:
在中国共产*百年华诞前夕,我们来到鲁迅博物馆参观“艺术为人民——中国现代新美术作品与文献展”。中国现代新美术是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发时代之新声,体现着各种新思潮在文艺领域中的交锋汇合。通过观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抗战时期创作的版画作品,我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人民命运的悲悯与关切,对艰难时期抗战的激情鼓舞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追随先贤的足迹,我们触动于其画作中的理想追求、爱国精神和现实主义情怀。
武语春:
深情的回顾,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行。在鲁迅博物馆,鲁迅不朽的一生被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借助手迹、照片、图像等,回顾了鲁迅先生的一生。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鲁迅弃医从文,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经历和作品中汲取前进力量,从他的执著和坚毅中感受到鞭策。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回望历史,创造未来,展现时代青年的风采。
李敖同:
鲁迅纪念馆是由鲁迅先生的故居改建而成的,就隐在一条普通的小胡同里。沿着胡同一路走进去,很难想象这里曾住着一位民族脊梁,藏着一颗民族魂。进到纪念馆里,处处是鲁迅先生的塑像和照片,他依旧是那样留着根根耸立的短发,蓄着一字的胡须,眼神中却有着许多复杂的情愫,叫人看不透,却凭空生出敬畏之心来。在纪念馆里重温了一遍鲁迅先生的生平后,我慢慢读懂了他的眼神——那是悲悯的,也是冷峻的、审视的、坚毅的目光,他始终饱含着对这个民族的深情,但也始终以一个审视者的姿态关切着、推动着这个民族在涅槃中走向复兴。
韩浩浩:
进入鲁迅生平展,首先看到的便是鲁迅的“开路”名言。鲁迅的一生,可以用开路来形容。毛泽东主席用“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来评价鲁迅。这正是对他迎着荆棘开路的最好评价。青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的鲁迅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在南京求学时期鲁迅对于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看到当时中国人的麻木,毅然弃医从文,为了治好国人精神上的病。鲁迅自此为了给国民的精神上的疾病开一剂良方而奋斗了一生。鲁迅手下的笔,深深刺痛了当时腐败的政府、刺痛了当时麻木的人。笔,就是鲁迅的枪。鲁迅更是为了营救青年学生不懈奔走,甚至去世前几天,仍在和青年学生交流。这便是革命的鲁迅。
杜翔睿: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进入鲁迅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句话。这句话出自鲁迅《热风》一册,反映了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寒冽,体现了他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鲁迅有着中华儿女最宝贵的性格,有着最硬的骨头,他是伟大的、崇高的英雄战士、思想先驱。他用犀利的语言,将手中的笔化作最威力的武器,敢于揭露旧社会的腐朽,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当代青年应当学习前辈的优秀品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散发光芒。
康競文:
缓步走过展览馆,我从鲁迅先生的照片和旧物中窥探到了鲁迅先生热烈灿烂的一生,并为之深深震撼。鲁迅先生是在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屹立不倒的勇士,他弃医从文的坚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疾呼、那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执着,给了我极大冲击,让我感受到我们共产*员的精神。而今早已换新天,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在建*一百周年的重要节点,我辈更要传承这种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贺久娟:
鲁迅作为中国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曾被毛泽东评价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通过此次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活动,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鲁迅先生在求学期间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在于思想和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代伐,抱着“启蒙主义”的想法,希望通过文学正视、揭露社会的病态,从而“改良这人生”。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这暗无天日的“铁屋子”里第一个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摇旗呐喊的文学工作者,在这过程中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但正是有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痛彻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因为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奴颜和媚骨,才让国民逐渐从混沌和麻木中觉醒,才让中华民族日益朝着自立自强的方向迈进。如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牢记鲁迅先生所说的“摆脱冷气,向上走”,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俯首甘为孺子牛”,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殷王会:
今天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感触颇深。首先我参观了鲁迅故居,院子不大,但是收拾得很干净雅致。院子里保留着他于一九二五年亲手种植的两株白丁香和一株黄刘梅,时隔近百年,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鲁迅的作品一样,依然在当代发挥着作用。在一间狭小朴素的卧室里,鲁迅写出了《朝花夕拾》等作品。接着我到展览厅里观看了鲁迅的一生,鲁迅先生的话语依然像警钟一样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黄凯燕:
进入鲁迅博物馆,我立即被树立在门内两侧的入*誓词和入团誓词吸所引住。红色的背景黄色的字体,鲜明的对比再一次给了我巨大的冲击。进入展览馆内,我尝试感受鲁迅跌宕起伏的人生,但是收效甚微。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我无法也不可能完全体会鲁迅的思想与心境。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被鲁迅弃文从医,为国呐喊的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所震撼。在新的时代,我仍然可以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去践行新时代的爱国精神。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体会革命年代先辈们的斗争精神。
张雨欣:
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今天走进展厅,走进鲁迅的世界,我认真感受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发现在50多年人生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怀着“希望”。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博物馆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鲁迅博物馆述说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旧日时光。这过去的岁月之所以值得记忆和珍藏,是因为这个人思想的烛光,不仅照亮了一段历史,也照亮人们心中被恐惧和无知所笼罩着的黑暗。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月转瞬间逝去,中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个时代里,鲁迅的声音始终都在。
李松美:
鲁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学名人,也是我非常敬佩的革命文学领袖,小时候就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中学时代学过他的《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祝福》《药》《拿来主义》等小说杂文,对鲁迅的印象一直就是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就是毛主席的那句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最近在“学习强国”上看电视剧《觉醒年代》,看到鲁迅把自己关在屋里写出《狂人日记》的那种场景,心中关于鲁迅的伟大形象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感觉他就在我们这个时代,发出一声声的“呐喊”!今天又来到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站在他曾经思考过和写出一篇篇光辉著作的地方,真有一种时空的穿越感和莫名的激动感,脑海里突然浮现出鲁迅先生的那句诘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文化自信,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员们触动于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和理想追求,触动于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鲁迅先生坚毅执着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学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值*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学员们通过此次实践汲取了前进力量,坚定了理想信念,坚定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决心。
供图丨哲学学院第二*支部王雨晴
供稿丨哲学学院第二*支部马嘉昕
编辑丨*建小组梁晓宇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