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种植宝典桑黄代料栽培技术要点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http://m.39.net/pf/a_4769864.html

桑黄(Phellinusspp.)又称桑耳,因通常生长在桑属植物上,子实体颜色鲜黄而得名,是多年生的珍稀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美称。《神农本草经》描述其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本草纲目》记载其可治血崩、血淋、经闭等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药用成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抗癌、抗肿瘤、保肝、降血糖、免疫调节等作用,是目前发现的生物抗癌领域有效率最高的大型真菌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制剂与保健品行业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日韩等国已将桑黄开发用于治疗癌症,效果显著。由于近年来掠夺性的开采,而天然桑黄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生长缓慢,数量稀少,因此人工栽培桑黄势在必行。

一、桑黄的生长习性

野生的桑黄一般在夏秋季节大量生长于阔叶树的枯立木及树桩上,桑黄属于异养真菌,营腐生生长,主要营养是碳素、氮素及无机盐,在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人工培养基上菌丝均能生长。桑黄是中温偏高型真菌,生长发育过程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温度3~40℃,以24~28℃为最佳,子实体分化在25~35℃,持续35℃以上及18℃以下均不能分化,它的这一特性同灵芝相似。因此在北方地区桑黄代料栽培时可将制袋时间安排在3月至5月,出黄期安排在6月初至7月底,此时温度已在25℃以上,很适合桑黄原基分化及子实体生长。桑黄是好氧型真菌,在发菌期及出菇期对氧气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在培养料配制及含水量、发菌管理及原基分化管理都要注意加大通气性,这对桑黄的生长相当重要。特别是在菌丝发育阶段一定要遮光培养,否则菌丝无法正常生长,在原基分化阶段才能有光刺激,没有光线形成的桑黄不分化,畸形多。

二、菌种和栽培袋的制备

(一)母种制备

母种培养基为加富PDA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去皮)g,葡萄糖20g,蛋白胨5g,KH2PO43g,MgSO41.5g,VBmg,琼脂20g,水mL,pH自然。以上原料常规灭菌后于接种箱内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其后置于培养箱28℃恒温培养,约10d菌丝长满。

(二)原种制备

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88%,桑树木屑10%,蔗糖1%,石灰1%,PH自然。按原种培养基配方称料,麦粒煮熟至无白心为止,用规格为13cm×19cm×0.cm一端封口的聚乙烯菌袋装袋,装满袋后另一端套以1.5cm×2.0cm规格的塑料颈圈,并用聚乙烯塑料纸封口,在℃下高压灭菌1.5h。待冷却后于接种箱内常规无菌操作接入母种。于28℃恒温、遮光培养,约25d~30d长满菌丝。满袋即可接栽培袋。由于桑黄菌株极易退化,因此,接种前一定注意选择生长旺盛的菌株,否则使用了退化的菌株,不但生长速度慢,且易染杂菌,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栽培袋制备

栽培袋配方为:桑树木屑40%,棉籽壳40%,麸皮18%,桑枝条10根,蔗糖1%,石灰1%,含水量65%,PH自然。按配方称取培养料,充分搅拌均匀,调整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5%,桑枝条使用前在营养水中泡透后扎捆(营养水基本配方:蔗糖6kg,复合肥5kg,麦麸20kg,石灰粉2kg,三维精素0.12kg,水千克);用17cm×33cm的聚乙烯菌袋装袋,先装入部分湿料,再装入桑纸条,再装剩余湿料,每袋装料1kg。高压灭菌3h,取出冷却至室温,在无菌环境下接入桑黄原种,于25℃~28℃遮光培养,40d左右菌丝即可发满。菌丝发满袋后培养室温度降到22℃以下进行后熟。

三、出黄管理

待栽培袋内的菌丝呈现深黄色或出现颜色较深的瘤状突起时,将菌袋移至出菇场地。用小刀在侧面袋肩处划开1个月牙形小口,开口长度6cm,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以利出菇。桑黄子实体的栽培设施主要为塑料大棚,大棚采用专用的散射光薄膜,又称为绿白膜,能够起到降温与遮阳的目的。也可在室内层架栽培,在出菇架周边布置LED白色光带,间隔1.2米左右。

(一)温度管理

桑黄属于高温型药用真菌,其出菇温度在25~30℃,温度低于25℃,高于30℃子实体生长缓慢,超过35℃时提前木质化,停止生长。子实体最佳生长期在春秋两季,夏季需要人工控制温度子实体方可正常生长。催蕾时需变温处理,昼夜温差刺激利于子实体的发生和生长。

(二)湿度管理

桑黄菌子实体的形成需要高湿的条件,土壤湿度达50%~60%,空气湿度达90%以上,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在塑料大棚内栽培时为控制湿度,可在棚内栽培袋上部搭设小拱棚。可采用覆土栽培方式,即菌袋发满、原基形成后开袋,上半部保留5cm袋,下部袋全部脱去,埋到土里,此方式袋的保水性相当好,出桑黄的产量也高。因为用水的原因,短暂的低于70%或暂时性(2小时内)达到%也是允许的,这就如同进入雨季的效果基本相同,但不要过于频繁,以防高湿引发某些病害,尤其室内菇架栽培时更是如此。

(三)光照

桑黄子实体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光照,子实体发生期的光照应适宜,一般控制在lx以下,有研究表明lx为最佳光照强度。光照太强,一方面子实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棚内温度升高,也抑制子实体的生长。可采取绿白膜和遮阳网等遮光措施调节棚内光照强度。室内栽培时,每天大约需要14个小时开灯,LED光带的光线相对温和,光照强度约在勒克斯以下,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子实体的色泽更趋正常,金黄至黄褐色。

(四)通气

桑黄菌与其它药用真菌一样,通气是子实体形成的重要环节,氧气不足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子实体颜色由亮黄色变暗黄色,抵抗杂菌的能力减弱,容易出现黄水,甚至大量木霉发生。每天通风换气2~3次,早晚各1次,特殊情况还应具体分析。如棚内温度过高,除喷雾降温外,还可以通风换气的方式降温。日常管理时在塑料膜边缘留出几个通气口,保持一定的通风量。

四、采收

当桑黄菌盖颜色由白变浅黄再变成黄褐色,菌盖边缘白色基本消失,边缘变黄,菌盖开始革质化,背面弹射出黄褐色的雾状型孢子时,表明桑黄子实体已成熟,即可及时采用(从割口到采收一般需50~60d),采收时使用锋利剪刀将其从基部切下即可有条件的烘干或晒干至含水量12%,装袋置于干燥的室内保存或出售。采收桑黄后,除去料袋口部的老菌皮,培养袋重新排放于棚内,提高湿度至90%~95%,温度仍保持在25℃左右,一周后,又可在原来菌柄上继续生长出子实体。按照前一阶段的方法培养管理,约30~35d又可采收第2茬,一般可采收3~4茬。每kg干料可生产干桑黄成品3k左右。

五、病虫害防治

栽培桑黄,极易发生木霉、绿霉、链孢霉等杂菌感染,由

于底端脱袋立于畦上,容易受到地表害虫的侵害。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不断灵活变动栽培管理措施,还要适当选择分解快、无残留的生物菌剂进行防治,才能保证桑黄子实体中无违禁药物残留。在病虫害防治时,主要以物理防治为主,将感染的菌段及时清除至指定地点进行单独管理或处理掉。用药物治虫时,喷药方式以地面喷药为主,喷药时,将菌段拿出,喷完药后再重新摆放,这种治虫措施是重害治理,轻害人工清除害虫即可。

六、注意事项

(一)桑黄和其他药用真菌一样,很容易发生菌种退化,用退化的菌种接种时虽然也可以长出菌丝体,但很难出黄。因此,在袋料栽培之前一定要选择生命力旺盛的菌株,并且按计划生产。商品生产者应不断进行分离提纯,以备下一批生产。接种时使用液体菌种可以使菌丝体生长更快,缩短子实体生长周期。

(二)桑黄袋料培养中菌丝体生长比较容易,只要培养条件适宜均可见其生长,但出黄管理较复杂,处理好保湿和通风矛盾,是桑黄栽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在进行子实体生长培养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达到90%~95%,因为湿度要求特高,宜把菌袋放在泥土中,下部脱袋覆土,可在棚内挖沟或支小拱棚保湿,每天空间喷水3~4次,每天换气2次,并提高昼夜温差,以促进桑黄子实体生长,采收前1周需停止喷水。

(四)桑黄菌丝活力较弱,发菌速度慢,与其他菇种一起发菌培养时易缺氧,易被其他菌污染,因此不宜与平菇等菇种一起发菌培养。

责任编辑:吕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