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的药用记载最早源自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神农本草经》是累积秦汉以来诸多人之集体论述,因此该书中对于桑耳的说法可能混合了桑黄和木耳,或其他真菌。桑黄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其主要功效为治疗妇科疾病。该功效也见于唐朝所颁布全世界最早的官方编修药典《新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记载桑黄疗效。《本草纲目》把桑黄列于「菜部」,并说明菌质硬者为「臣」、「黄」,菌质软者为「鸡」、「娥」或「莪」、「鹅」。故桑黄的「黄」或指颜色或指质地,其中「桑臣」和「桑黄菰」可能为桑黄,但「桑耳」、「树鸡」、「树鹅」和「桑鹅」等可能是木耳类。日本及朝鲜半岛也有桑黄分布,两百多年前日本江户时代即把产于长崎县男女群岛之女岛,以及伊豆群岛之八丈岛桑树所长出的桑黄蕈当成汉方药。当地日本人把桑黄称为“Meshimakobu”(meshima指女岛,kobu指瘤),即女岛桑树上生长的黄色瘤状物真菌。朝鲜的古代医书《乡药集成方》和《东医宝鉴》均称桑黄如灵丹妙药。韩国人称桑黄为“sanghuang”,和中文的发音类似。中国台湾山区民众则称桑黄为“桑仔菇”。桑黄长期以来存在种类认知的争议,是药用真菌中少见的。原因是这类黄黑褐色、硬质的大型多孔菌种类颇多,且不易从外观来鉴别种类。近数十年来学者们对于桑黄这类真菌的分类属性达成共识,认为它们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