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漫谈 [复制链接]

1#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炎热的夏至节气刚过,中国人又迎来了粽子飘香的时节——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受“闰四月”的影响,今年的端午于6月25日才姗姗而至。

端午节的起源

传统节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端午节的由来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的记载中,“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可见端午的习俗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也早已存在。

据闻一多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的论文中考证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延续至今的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而且都和龙有关。龙舟竞渡,自不用讲了。那么吃粽子,又怎么和龙扯上关系的呢?

《类聚》四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慧,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菰叶裹黏米,谓之角黍。……或云亦为屈原,恐蛟龙夺之,以五采线缠饭投水中,遂袭云。」(《记纂渊海》二引《岁时记·尔雅翼》一八引作「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

《太平寰宇记》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目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

众多古籍都有关于屈原投江的描述。以上可以看出夺粽子的不是鱼虾,而是蛟龙。这和先古对龙的崇拜与信仰也是迎合的。端午也自然而然的融合为祭拜龙和先祖的大型活动了。

端午节的文化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端午节因意寓禳灾,于是便无端多了一份辟邪的火气。

这火气是由人心所发,因此端午这日人们所行之事便都似有一种盛烈的气息。比起元日、中秋、除夕的热闹欢腾,来得更为隆重缤纷。无数文人墨客更是写诗赋词争相为其助兴,抒发情怀。在欧阳修眼里,它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在苏轼笔下,它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开篇的“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则出自李隆基的《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出自苏轼的《六幺令》。

而刘禹锡的这一首《竞渡曲》,即为端午节最盛大的龙舟竞渡一事而写,读起来爽利酣畅。整首诗的意境,犹似某年酷夏,见他于市井之地,甩开衣袖,昂首饮下一杯烈酒。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也有端午竞渡的生动描写:“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透诗句这一系列民俗活动顿时有了生动的画面感,由此可知古人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红楼梦》也用不少篇幅描述过端午的场景,如第三十一回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端午习俗不仅在古时流行,作家汪曾祺曾在《端午的鸭蛋》中写道:“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沈从文也在《边城》里写道:“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这些生动的文字,都让人感受到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

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俗活动,既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端午节的民俗

端午也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花名”最多的一个,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但不论牵强附会,还是祭奠哀思,由此我们唯一能够感受到就是民间对于端午节的推崇和喜爱。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全民防疫、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自先秦时起,人们就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端午来临之时正值仲夏,气温较高,各种蚊虫出没活跃,容易传播疾病。有民谚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为了防止蛇虫出没家中,古人会挂菖蒲、插艾草,并用这些药草沐浴,其中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也能驱虫和净化空气。

佩戴香囊,也是古人自创的“健康小妙招”。人们在香囊内装入气味浓重的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药,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此外,民间流行给儿童手上拴五色线,据说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汉代应劭《风俗通》中就有“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说法。

古人还认为,雄黄的药效和气味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有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就是说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此外,在端午节古人还会上山采药、吃五毒饼、贴钟馗像等,其用意大抵都是为了驱邪袪灾,卫生预防与保健强魄。这些特定习俗,是古人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资源来主动防疫的智慧。

今年的端午节,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地区都取消了原本的龙舟比赛,而是选择在“云上”举办活动。比如,“云上”听专家讲解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跟着主播“云上”逛特色古镇等,玩线上划龙舟、包粽子小游戏等。不管形式如何变化,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谓愈加重要,除了吃粽子和看龙舟,越来越多人也开始接触、学习端午节的其他习俗,比如穿汉服、戴香囊、系丝线、点雄黄等,在品味这些习俗当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节日文化。

赛龙舟,算是在海外“圈粉”最多的习俗活动。据悉,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赛。

从年传入美国至今,赛龙舟已经成为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一年一度的波士顿龙舟会,是北美地区历史最悠久、也是规模最大的龙舟节之一。

在德国,赛龙舟的传统落地生根三十多年了,目前已有数百支龙舟队。每次比赛,都会吸引大批观众到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不亚于足球比赛。

毫无疑问,端午节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前列,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凝聚着古人智慧、国人情感的传统节日,能够在今天得到传承,并能获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端午节的美食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粽子可咸可甜可辣。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棕和甜棕两大类。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江浙一带还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受到中国的影响,尤其是日韩等东亚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在韩国,人们不吃粽子,而是吃艾糕,还会用菖蒲汤洗头,并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观看荡秋千和摔跤比赛;在日本,端午节又叫“男孩节”。人们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还会挂鲤鱼旗,有望子成龙之意。此外,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以各种方式庆祝端午。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并且吃粽子时还要配上菖蒲酒。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

端午节的习俗,体现的是古代到现代的传承,时代与地域的融合。无论是吃粽子,还是划龙舟、挂菖蒲,也不论时代和形式如何变化,这些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为现代国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贡献了智慧、增添了生活乐趣。

感谢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