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这正是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工具。学习支架类别很多,不同的支架有不同的功能。本文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入手,深度解析教材,总结寻找出想象的范例支架,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让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言b语表达能力。
范例;支架;教学;构式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乃至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中个性思维特征最明显的内容,无论是从显性的课时设置、测试比重,还是从隐性的言语表达积累,可以说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习作教学从设科以来就困难重重,主要体现为:(1)在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过程中,习作教学目标不断调整、完善。(2)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探索和操作方面存在滞后甚至阻塞。对学生最感困惑的“怎么写”,教师却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后,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此时,教师如果在黑暗中点几盏“明灯”,学生将会信心大增,也知道怎么前进。
“学习支架”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这正是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工具。学习支架的种类很多,比如按功能分,有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和元认知支架;按表现形式分,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向导支架、解释支架、图表支架、提示支架、活动支架等。同时不同的支架有不同的功用。概念支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程序支架提供过程指南,策略支架提供方法选择,元认知支架进行思维管理与反省。本文所说的“范例支架”,即是教材文本中的典型语言,它分散在文本的不同位置,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将一类典型语言的句段寻找出来,放在一起剖析,会从中发现并提取出相应的语言构式。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生长出言语智慧。”范例支架的运用,在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节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的,根据理解、模仿、体验、实践、内化、创造等教学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并创造、搭建与之匹配的支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言语智能在表达实践中有所学习借鉴,更能为有效开展教师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保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材设置中体现着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两条线索,其中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的指导更甚以往。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为例,抛砖引玉谈一谈范例支架在想象作文中的应用。
一、研读教材,寻找范例支架
统编版六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指导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毫无疑问,这两点指导都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同时也可以是井井有条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如何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分析,从而形成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一共有2篇精读课文、3首古诗词以及1篇略读课文,单元学习前通读教材,仔细品析每一句段,可以发现《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以及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中都有想象,而且是写景状物类的想象。那么这可以给我们一个提示,这几篇课文语言组织方面是否具有共同点?经过研读,发现《草原》第1自然段中:“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丁香结》第4自然段中:“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两处段落语言自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都写想象,而且写得非常具体。研读后可以发现,这两处段落构式竟然相同:直接描写+想象+感受。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范例支架,教师在这两课的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个构式进行习作教学拓展渗透,学生在这个范例支架的辅助指导下,通过练习可以很快创作出想象生动而具体,语言流畅清新的句段。
二、搭建支架,解读想象密码
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有自身一定的积累。这个阶段,学生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缺乏创新力。鉴于此,如果教师能够发掘出文本中的典型的言语构式,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让学生的想象和积累得以具象化,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尽情地释放自身的才华。
挖掘研究出了言语构式,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呢?《草原》第1自然段中含有“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构式,此处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环节:1.学生自读课文,发现想象。这一步老师可以先抛出任务让学生通读全文寻找带有想象的语段:“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想象,课文学到这里,你们发现想象了吗?”;2.多种方式朗读,感知构式。学生通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第1自然段中就包含想象。PPT出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其中:“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是直接描写;“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想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感受。
这个环节教学主要有两步,第一步是多种方式朗读:先师生齐读,后指名朗读,再合作朗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不仅可以很快熟悉语段内容,还可以对语段“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构式有所感知;第二步是重点,教师的提问穿插在学生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教师的提问引导下感知构式。此处可以先后设置以下提问:(1)语段中有想象的部分,哪位同学可以找出来?请你读一读;(2)语段中,除了想象的部分,还写了哪些?请你找出来读一读;(3)如果我们把写想象的部分称为“想象”,那么其他部分是什么呢?请同学小组合作商量一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板书关键词“直接描写+想象+感受”。
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先让学生感知了言语构式,通过教师提问引导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语段的构式,解读教材文本中想象的写作密码,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当某些言语表达形式被不断强化的时候,属于自身的言语表达思维及习惯就会渐渐形成,进一步生成新的言语构式。
三、迁移运用,提升言语表达
本文中的“范例支架”是教材文本中的典型语言,教师围绕教学目的,根据理解、模仿、体验、实践、内化、创造等教学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并创造、搭建与之匹配的支架。它是教给学生精准的习作知识和有效的表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建立桥梁。
想象是非常抽象的活动,如何把抽象写具体,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草原》第1自然段中,学生已经感知到了“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构式,《丁香结》第4自然段中也有相同的构式:“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其中,“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是直接写花;“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是想象;“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是感受。此处语段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在文本中寻找“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构式,如以下教学片断:
1.丁香花是优雅、妩媚、羞涩的,雨中的丁香花苞让作者想到了丁香结,而通过丁香结,作者又想到了古诗文中丁香的愁思、忧伤,进一步想到人生应该释怀、豁达。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有一种“虽不曾看见丁香美,梦里常有丁香愁”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揭示作者的写作密码,你会用哪一个词?
要点:想象。
2.老师会选择“想象”,学习《草原》时,我们就学习了想象,谁还记得是哪段话?请你直接读出来。
要点:PPT出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学习这段话的时候,我们解读了老舍想象的写作密码,谁还记得?
要点:“直接描写+想象+感受”。
4.《丁香结》的作者是宗璞,老师可以告诉你们,本课也有写法相同的语段,请大家通读全文,找一找。
要点:“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5.这段话中既有真实写物,也有神来一笔的想象,你能找出来吗?
要点:PPT出示:
直接写物:“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想象:“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感受:“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6.学习练写,交流反馈:学了就得用,请同学们自选景/物,运用“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看似变成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思维训练,但实际上学生的主动思维被激活了。如果说每一次言语表达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建成一座高楼,那么为学生搭建言语表达的支架就是建设这座高楼的脚手架。先通过复习回顾《草原》中的“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语段,再让学生自读《丁香结》去寻找相同的言语构式,这就是学生寻找支架的过程,而学习练写就是学生根据范例自我搭建想象支架的过程。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的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想象,是把经过感知的艺术形象,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改造,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而本文所探讨的范例支架就是把想象和模仿链接在一起的桥梁,新版的统编教材中有很多语文知识、言语要素是可以通过范例支架进行教学实践的,比如“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如何围绕表达主旨选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为学生搭建的支架远不止一种,搭建支架的方法远远不一种,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为出发点,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Z3):10-15+23.
〔2〕张艳,姚梅林.支架式教学在写作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建设,(10):39-43.
〔3〕荣维东.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30(05):27-31.
〔4〕梁建锴.小学语文中的支架式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09):63-64.
〔5〕许龙梅.为学生语文学习搭建支架——语文名师课堂导语设计[J].语文知识,(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