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上海的江湖骗子孙镜湖,靠假燕窝发家致富。
他以四十钱一斤的价格,买了数十斤肉色小鱼,晒干研磨成粉,调配糖霜,装入精美的包装匣子,美其名曰“燕窝糖精”,大盒两元,小盒一元。
然后发挥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天赋异禀,他大吹自己的产品“以机器去其毛疵,以化学取其精华”,反正是高科技补品。还找了一群著名文人替产品代言,全方位多角度猛夸。这套路在今天看着也很熟悉。
几年下来,赚了几万银元。
可见,燕窝造假并非新潮,燕窝功效也不神奇。
燕窝作为小鸟分泌物筑成的巢,围绕着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对于燕窝,它是食品还是药品?它是滋补保健良方,还是单纯喝着玩的糖水?这类问题可能在如今愈发割裂的互联网环境下,得不到共识性的答案。
资本总是有如此魔力,悄咪咪的制造信息鸿沟、混淆视听,占领心智。直到我们找不到一个确切而又安心的回答。
丁香医生发布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对比以往,消费者对自己的健康期待值越发提高,同时也更在意自己的健康。其中80、90后们成为当下最焦虑自己健康的群体。
有意思的是,这群消费燕窝的后,小时候喝过太阳神口服液、娃哈哈营养液,上学买过文曲星、背背佳,一直被营销支配着。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支配过他们的消费品在资本退潮后,皆已消失。
而类似“小仙炖”这类燕窝品牌往往将自己的品类区分为“方便食品”。因为燕窝并未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不具有药品所必须有的药品批号。
在“滋补”的语境下,燕窝炼成一种“时代需要什么,它便能补什么”的消费导向商品。
燕窝,是一个买卖双方都不愿戳破的泡沫。那么燕窝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马太效应之下的后浪还有机会吗?
一、燕窝进入内卷时代
“以前做燕窝还有可能暴富,现在竞争环境太卷了,钱都被一些“坏规矩”的人给挣了。他们挣钱也就算了,但不能为了挣钱“瞎搞”让整个行业都赔进去。”一位燕窝行业从业者说道。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燕窝赛道的历史演变,还显露了现在赛道中小玩家的困顿。
虽然当前燕窝市场的体量大了,但面对新玩家的入局,行业头部的打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侵蚀。
CAIQ溯源的进口食用燕窝为.8吨,进口量同比增长83.8%。
燕窝相关的企业新增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国内加工厂75家、国内进口商家、国内经销商家。
从注册资本来看,如今我国9成的燕窝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万以内,其中75%的企业注册资本在万以内,15%的企业注册资本在万-万这个区间。注册资本在0万以上的则占总量的5%。
正是赛道内的这5%的挤压,结束了燕窝赛道内的中小玩家的悠然时光,小仙炖、燕之屋这样的新兴品牌纷纷崛起,在资本的多轮融资的加持下,也开始对传统燕窝品牌进行围猎。
小仙炖在今年3月拿到C轮融资以后,已经完成了前后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CMC资本、
IDG资本等知名机构,也包括演员陈数等明星。
在工艺上,它们采用“现煮现买”的“鲜炖”工艺,既方便“食用”,还能保持所谓的“鲜度”,保持高营养价值。逐渐从传统即食燕窝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鲜炖燕窝”品类。
不仅如此,这些品牌完全放弃了线下渠道,以电商模式在各个平台疯狂投入广告,请明星和KOL多媒介平台宣传,再由直播间的主播助推,完成对年轻人所构造的新市场的收割。
在天猫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即食燕窝。
与传统在药房和线下店销售的“燕盏”或者“即食燕窝”相比,无论在产品形态上、营销方式上,“小仙炖”等新兴品牌们的确迎合了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燕窝赛道的新头部。这对于赛道的中小玩家来说如此的挤压方法让它们招架无方。
另一方面,燕窝的高曝光也让行业彻底暴露在大众视野。
爆发“血燕事件”后,市面上的红血色燕窝被浙江工商部门抽样检测了3万盏,结果是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倍。这之后,中国有长达两年的时间不允许燕窝进口,价格也跌至谷底,这一度让整个行业濒临破灭。
而如今,燕窝赛道上新玩家的激烈角逐,貌似又要重演当年的戏码。
二、矛盾或自洽:燕窝品牌在争什么?
在《中国燕窝白皮书》中表明,燕窝行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便是同业竞争。
其中小仙炖和燕之屋的竞争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