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小编从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和相关渠道获悉,12月24日(周四)上午8点左右,地铁1号线、8号线北段举行开通运营仪式,将正式开通运行。
青岛地铁8号线青岛北站据了解,12月15日-23日,青岛地铁开展为期9天的1号线北段、8号线北段试乘活动。试乘结束后24日上午将正式开通。
地铁1号线北段市民试乘首日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全程36分钟左右
1号线北段起于青岛北站,止于东郭庄站,线路全长21.9公里,全程36分钟左右。主要连接李沧区与城阳区。设15座车站,自南向北分别为青岛北站、沧安路站、永年路站、兴国路站、南岭站〉路站、瑞金路站、仙家寨(汽车北站)、流亭站、凤岗路站、小寨子站、正阳中路站、农业大学站、沟岔站、东郭庄站。参建单位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1号线列车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列车外观以天蓝色和中黄色搭配,客室内装板采用水性漆喷涂,绿色环保。采用B1型电客车,6车厢编组,最高运行速度公里/时,列车最大载客量约人,配备冷暖车厢。
青岛地铁1号仙家寨站汽车北站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一站一故事”
东郭庄站:位于省道与规划道路交叉路口西侧。站厅以温和的米色调为主,选择不同色阶的卡其色、米色,搭配大小不同的色块,呈现一种亲和、温馨、舒适的归属感,同时展现出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沟岔站:位于沟岔站环城北路与长城路交叉口。站厅以蓝色调为主,提取海洋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立面设计以错落叠加造型展开,地面采用蓝灰色调,两者相互映射,形成波光粼粼、海天一色的优美景象,营造了清爽、活力的时尚感。
农业大学站:位于虹子河与春阳路之间的中城路。整个站厅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以“春日暖阳”为主体,以温暖的淡蜜黄为主色调,温和的色调将墙面、天花、柱面有机地接在一起,通过灯光辅助空间的方式,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
正阳中路站:位于中城路与正阳路十字交叉路口处。以青岛百合为创作元素,提取其橙黄花色和淡紫斑点等特征,用灵动飘逸的手法将热熔块料排列起来,经手工剪贴调整丰富画面。
小寨子站:位于中城路与文阳路交叉路口北侧。以青岛的蓝色为主色调,用长方形的铝板做出层次丰富的蓝色墙面,不同明度的蓝色色块铝板交相使用,配以局部的暖色重色点缀空间,使整个站厅空间有整体统一而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凤岗路站:位于城阳区凤岗路与白塔路交叉路口,以青岛特有的砖石围墙为灵感作为墙面的设计,结合海浪的碧蓝色,在墙面上端部分做局部凸出造型处理,造型为点缀式设计,使空间不单调却又充满统一性。
流亭站:位于新郑路,以蓝绿为主基调,辅以紫灰和暖白进行点缀,用手工铺贴的方式进行创作。一碧万顷的海面、海天交织处的暖阳、涌动的浪花,呈现出壮阔、蔚蓝的景象,体现的是滨海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仙家寨(汽车北站):位于重庆中路与双流高架交叉路口南侧。以抽象的艺术手法,借助城市与海风的元素,徐徐展开了青岛城市的夜色景象。用抽象艺术的手法各自诠释了青岛日和夜不同的城市风光。
瑞金路站:位于重庆路与瑞金路交叉路口西南侧。采用有序列的大块面组合形式,以釉蓝为主色调,通过直线和块面组合,反映速度、效率、科技感,体现海纳百川、生生不息、万物互联的时代特色。
遵义路站:位于重庆路与遵义路交叉路口西南侧。整个站厅以粉色为主题,盛开的梅花艳似朝霞,白如瑞雪,将生命的灵动与活力尽情展现。整个展厅升腾着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生机,表达了对生命和时代发展的赞美和热情。
南岭站:位于重庆中路与南岭三路交口西北侧。延续了浅紫色的空间色调,标准站的墙面对比重点站相对简化和易于施工,用了长直线条做墙面设计,充分体现了一号线空间线条简约明快,色彩斑斓的艺术特点。
兴国路站:位于重庆中路与兴国路交叉口西北角。车站呈现了姹紫烂漫的艺术氛围,从丁香花等自然形态中渐渐剥离,形成独特的艺术姿态。紫蓝色为主要色调,带给乘客沉浸式的空间体验。
永年路站:位于永年路与兴华路交叉口以南。采用了灰粉色和灰紫色的方形色块做墙面设计,点缀小三角的装饰。站厅灯具延续使用标准站灯具设计,结合墙面色块的造型设计,整个站厅空间明亮温馨大气,站台空间统一协调。
沧安路站:位于沧安路与沧台路口西侧。搭配了为标准暗挖站设计的几何造型灯,灯具造型由山东风筝为原型,利用漫反射原理,将光线反射至上空的反射板上,使空间呈现高级明快的色调。
青岛北站换乘站青岛地铁1号线全长约60公里,共设车站41座,全部为地下站,起自西海岸新区的王家港站,终至东郭庄站,是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串联起西海岸汽车站、青岛站、青岛北站、汽车北站、流亭机场等交通枢纽,是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
其中,1号线北段全长21.9公里,设车站15座,南起青岛北站,终点至东郭庄站,串联起青岛北站、汽车北站和流亭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加强了城阳区、李沧区和主城区的联系。主要连接李沧区与城阳区,并与3号线、8号线在青岛北站进行换乘,串联铁路青岛北站、青岛汽车北站、流亭机场三大公共交通枢纽。
地铁1号线北段年3月开工建设,于年2月实现洞通,3月实现轨通,4月实现电通,8月开始实行了为期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11月底至12月初,1号线分别通过了竣工验收以及专家评审,满足开通运营条件。
地铁1号线北段建设过程中克服地质复杂等诸多困难,通过创新提升管理,首次使用TRD、管幕法、冻结法、钢纤维管片等工法技术,使用BIM进行资产移交。截至目前,1号线申请专利22项,创建标准化成果项,荣获省级BIM技术创新奖3项,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1个,省级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13个,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1个。
1号线北段被称为“地质百科全书”,沿线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岩土种类众多、跨越众多断裂带,完整性与稳定性较差。重大不良地质、复杂水文地质、穿越构建筑物、穿越富水砂层及破碎带、软硬不均地层等地质风险给施工带来多种难题。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让青岛地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
青岛地铁通过创新工法,将问题逐个击破,确保了线路工程进度。青岛市地铁一号线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振介绍,地铁1号线自开工建设以来,在公司“科技先导”的理念下,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加大科研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公司立足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通过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把脉、研究,充分发挥后方设计和施工单位技术储备,引入国内先进工艺技法,创造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和工法。
仙家寨汽车北站比如,1号线北段庙文区间联络通道地处富水砂层,靠近胶州断裂带。公司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方案评审,最终形成措施得当、风险可控的施工方案。作为青岛首个冷冻法施工联络通道,参建各方克服地质风险高、施工作业面狭小等困难,也为后续青岛地铁冷冻法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克服这些困难,建设工作者常常通宵达旦研究解决方案,将居民、百姓以及城市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并在建设完毕后尽快恢复道路和景观环境,甚至设计施工了市民小公园。“我们希望市民在新的乘坐体验的同时,在周边环境上也能有较大的改善。”
为更好提升地铁工程建设质量,地铁1号线引进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只需要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