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二十四节气立夏立秋立冬
TUhjnbcbe - 2025/2/24 19:02:00
白癜风治疗的方法 http://www.jk100f.com/

立夏 第十个节气

◆丁香花

立夏,是夏季6个节气的起点。在公历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意思是说,谷雨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常羊之维,那么春季节气终止,因此说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停止。它与十二律中的夹钟相对应。

《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实沉,初毕十二度,立夏。”

《后汉书·律历下》中说:“立夏,毕六度,三十一分退三。”

清代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记载:“《孝经纬》:斗指辰东南维为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就是“大”的意思,指植物类茁壮成长。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记载日影的长度:“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中说:“春分后四十六日而立夏。立夏多在是月也。”

《周礼注疏》中说:“四月立夏节,小满中。”就是说,立夏、小满两个节气,安排在农历四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为什么取名叫“夏”?《汉书·高帝纪》注文中颜师古引用郑玄的解释是:“夏,音假借之‘假’。”就是说,“夏”“假”两个字,上古音韵部相同,声纽相近,可以通假使用。唐代、汉代的两位学者,给我们解决了一个困惑。

⊙立夏与物候

明代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中,记载立夏的物候: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第一候,“蝼蝈鸣”。蝼蝈,古籍中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礼记·月令》东汉学者郑玄注中说:“蝼蝈,蛙也。”第二种,《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中说:“蝼,蝼蛄也。蝈,蝦蟆也。”包括两类动物。第三种,《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中说:“蝼蝈,蝦蟆也。”可见,东汉学者高诱的注文中,自己就有两种说法。

蝼蛄,俗名土狗子,喜吃农作物的枝叶,是害虫。蝈,《广韵》“麦”韵:“蝼蝈,蛙别名。”而蝦蟆,则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可知高诱注文混乱,而东汉郑玄注文和《广韵》的记载是准确的。本句意为青蛙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阳气旺盛,蚯蚓从泥土中爬出来。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是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实为椭圆形,熟时呈红色。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中说:“王瓜三月生苗,其蔓多须,嫩时可茹。结子累累,熟时有红黄二色。深掘三尺乃得正根。味如山药。”

⊙立夏与民俗

立夏的传统民俗有迎夏。《淮南子·时则训》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南郊。”在立夏这一天,古代天子率领文武百官,在都城南郊七里举行盛大仪式,迎接夏天到来,并颁布夏季的政令。

立夏流行孩子“斗蛋”的游戏。把煮熟的鸡蛋、鸭蛋放在丝线编织成的五颜六色的袋子里,比赛斗蛋。斗碎的,胜者吃掉它。它是增强夏季人们体质的一种游戏,小孩子们非常喜欢。它的道理是这样的:夏季经常会产生“疰(zhù)夏”的病症。疰病,指一种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病。“疰夏”,中医学上指的是夏季身体倦怠、身体发热、食量减退的一种疾病。清代梁章钜编写的《浪迹续谈·?(chán)春》中说:“温州土语,凡小儿退热谓之疰夏,杭人谓自立夏多疾者为疰夏,其义各别。”清代尤怡的《金匮翼·诸疰》中说:“疰者,住也。邪气停住而为病也。”夏季体质下降,鼓励孩子们多吃鸡蛋,就能提高身体素质。

⊙立夏与农事、生态资源保护

立夏节气的农事和农谚有:“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这里说麦子尚未成熟,要注意不能缺水。“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衩。”豌豆这时候茁壮生长。“立夏大插薯。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立夏种绿豆。立夏种麻,七股八杈。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这里说,红薯、芝麻、玉米、绿豆、稻子等农作物,立夏都是种植的季节。“立夏三日正锄田。”立夏时节,还要除草松土。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立夏时节,帮助物类生长繁衍,继续使之生长,不要有所损害。不要兴建土木工程,不要砍伐大的树木。命令管理山野的官员,巡查田野,劝勉农民努力耕作,驱逐田里的野兽家畜,不让践踏庄稼。

⊙立夏美食与养生

民间的饮食与养生中,就有“尝三新”。江南地区传统的“三新”有樱桃、青梅、鲥鱼,也有指竹笋、樱桃、梅子,或者樱桃、青梅、麦仁,或者竹笋、樱桃、蚕豆,等等。总之,在立夏时节,可以吃上时令新鲜的食物。

“三新”又叫“三鲜”。立夏时节,各地气温、湿度、光照,有所不同。各地民间又流行“地三鲜”,一般指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一般说的是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主要指海螺、河豚、鲥鱼。

陈抟《二十四式坐功图》中记载:“立夏四月节坐功:每日寅卯时,闭息瞑目,反换两手,抑掣两膝,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立夏与文化

南宋诗人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一”中写道: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中写道:树上,挂满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田野上,生长着雪白的荞麦花、稀疏的油菜花。太阳光照,白天加长了;篱笆上,影子变短了。行人啊,人迹罕至。自由飞翔的,只有蜻蜓和蝴蝶。

这是立夏时节农村一幅美丽的画卷。

南宋诗人杨万里描绘立夏西湖的诗《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写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的西湖,风光独特,与四季绝不相同:湖面的荷叶,与蓝天融为一体,形成无穷无尽的碧绿色;阳光照耀下的荷花,显示出不一样的鲜红色。

从中可以知道,杭州西湖美不胜收的时节,就在立夏。

立秋 第十六个节气

◆桂花

立秋,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立秋是秋季6个节气的起点。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意思是说,大暑后增加十五日,指向背阳之维,那么夏天的节气终结,所以夏至后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吹来,它与十二律中的夹钟相对应。

《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

《后汉书·律历下》中说:“立秋,张十二度,九分进一。”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记载日影的长度:“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清代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中记载:“《孝经纬》: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ji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就是聚集的意思。这是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万物名称的来源,这叫“声训”。“秋”解释作“揫”,就是这样的例子。《说文》中说:“秋,禾谷孰也。”就是庄稼成熟的意思。

《周礼注疏》中说:“七月立秋节,处暑中。”就是说,把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安排在农历七月。

⊙立秋与物候

明代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中,记载立秋的物候是: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第一候,“凉风至”。这时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凉风开始到来。《史记·律书》中说:“凉风居西南维。”就是说,来自西南方的是凉风。这时处于冬、夏季风交替的时节,往往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观象玩占》中有“八节风”,其中说:“西南坤风,主立秋四十五日。”

第二候,“白露降”。立秋之时,昼夜温差较大,水蒸气夜里凝结,形成露珠,开始降落。唐代大诗人李白《玉阶怨》中写道:“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意思是说,玉砌的台阶上滋生了白露,露水浸湿了罗袜。可知水汽之重。

第三候,“寒蝉鸣”。寒蝉,众多蝉类中的一种,又称寒螿(jiāng)、寒蜩(tiáo)。《尔雅·释虫》郭璞注中说:“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它比一般的蝉要小,青红色,有黄绿斑点、翅膀透明。寒蝉感觉到了寒气,鼓翼而鸣叫。《吕氏春秋·孟秋纪》高诱注中记载:“寒蝉得寒气鼓翼而鸣,时候应也。”宋代著名词人柳永《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一句的意思是,秋寒中的蝉儿,叫声凄厉而急迫。

⊙立秋与民俗

立秋的民俗主要是迎秋。古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秋于西郊,在西郊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并颁布秋天的政令。

秋社,是古代庆祝秋季丰收,感谢土地赐予的恩德,民间祭祀土地神的习俗,规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八“秋社”中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jī)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妳(nǎi)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百姓喜迎丰收,要互相赠送“社糕”“社酒”,要烹饪非常丰盛的“社饭”,招待客人。宋代吴自牧所写的《梦粱录》卷四“八月”中说:“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在“秋社”之时,朝廷和各级官府,也要举行祭祀活动,报答大地的无私赐予。

⊙立秋与农事、生态资源保护

立秋的农事和农谚有:“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这是说立秋节气每年发生的时间。“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立秋节气真特殊:早晚凉,中午热,就像个枣核。“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立秋下起雨来,天气逐渐转冷。“立秋三场雨,秕(bǐ)稻变成米。”这是说双季稻的颗粒开始饱满。“秋不凉,粒不黄。”秋凉可以促使农作物加快成熟。“麦到芒种,稻到立秋。”这里说,麦类到芒种开始成熟;双季稻立秋前必须种植,否则颗粒无收。“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荞麦的种植在立秋,麦类的种植在秋分。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在这个月里,命令百官,开始收敛赋税;修筑堤坝,谨防障碍阻塞,防备水患的到来;修建城郭,整治宫室。其中的筑堤防水,乃是保护生态、防止水患的重要举措。

⊙立秋美食与养生

在立秋时节,民间传统饮食与养生习惯流行“贴秋膘”,增加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农历八月八日,时为立秋。经过“苦夏”,天气酷热,人们体质下降,各地都有“贴秋膘”习俗。北方多以肉食为主,常见吃一些白切肉、红焖肉和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其中老北京的吃炖肉,用料考究,一般要配上20多味中草药,香气四溢。

应该指出的是,南方这时还不宜“贴秋膘”,因为温度相对比较高,还要延续一段时间,饮食还要以清淡为主。

陈抟《二十四式坐功图》中记载:“立秋七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地,缩体开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液。”

⊙立秋与文化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这就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历。

“悲秋”,往往成为古代诗人创作绕不开的老话题。战国辞赋家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看到草木枯萎,而自然心中产生悲怆的情绪。

但是,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看来,“秋日”却远远胜过“春朝”。他在《秋词二首》“其一”中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你看,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矫健的鸿鹤,展翅高飞,排开云雾,直上九霄。作者便把自己的创作激情,引展到碧空云霄。而这首诗,却是在作者被贬谪朗州时的作品。这种气魄,这种胆识,这种意境,只有一个坚定的改革家,才能够具有,才能够做到。

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三绝》“其一”中,描绘的是立秋时节“越来溪”美丽的景色: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越来溪”在苏州市西南,现在成为越来溪公园。船儿在水中划行,碧波荡漾,荷花密布,红莲醉了,白莲正在酣睡。这是立秋时节江南水乡苏州越来溪的美景。

立冬 第二十二个节气

◆君子兰

立冬,在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时开始。立冬是冬季6个节气的起点。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意思是说,霜降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蹄通之维,那么便是秋节终了,所以说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全部枯死,它与十二律中的南吕相对应。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析木,初尾十度,立冬。”

《后汉书·律历下》中说:“立冬,尾四度,十九分退三。”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日影的长度:“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清代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中说:“《孝经纬》:霜降后斗指西北维为立冬。《三礼义宗》:十月立冬为节者,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冬,四时尽也。”就是春、夏、秋、冬的最后一个季节。

许慎、吴澄、李光地对“立冬”的命名依据,做了合理的解释。

《周礼注疏》中说:“十月立冬节,小雪中。”就是说,立冬、小雪两个节气,规定在农历十月。

⊙立冬与物候

明代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中,记载立冬的物候: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第一候,“水始冰”。水流开始结冰。

《吕氏春秋·孟冬纪》高诱注中说:“秋分后三十日霜降,后十五日立冬,水冰地冻也。”宋代张虙(fú)撰写的《月令解》中说:“此记十月时候也。水,流物也。至是成冰,阴气凝冱(hù)也。”就是说,阴气渐盛,水流结冰。

第二候,“地始冻”。大地开始上冻。

张虙《月令解》中说:“地,坚物也。至是合冻,亦阴气凝冱也。”就是说,阴气更盛,大地封冻。

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zhì),指野鸡。

东汉许慎《说文》中记载野鸡有14种,色彩艳丽。野鸡雄者有冠,尾巴很长。“大水”,《吕氏春秋·孟冬纪》高诱注中说:“大水,淮也。”《国语·晋语九》中记载:“雉入淮为蜃。”《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也说:“玄雉入于淮为蜃。”淮,指的是淮水。淮水,就是位于中国南北气候自然分界线上的淮河。蜃(shèn),指的是大蛤蜊。这句话的意思是,野鸡进入淮水变成大蛤蜊。《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孟冬纪》《淮南子·时则训》以及古代全部月令的著作,都沿袭了这个错误的说法。这是因为对于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变化,缺乏科学的知识,而产生的误解。当然,有着五彩斑斓羽毛的野鸡,要让它变成泥巴里的蛤蜊,怎么会愿意呢?

⊙立冬与民俗

立冬的传统民俗是迎冬,天子要举办迎冬的仪式。《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北郊。”在立冬的时候,天子在都城北郊六里之地,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并发布冬季的政令。

立冬之后,天气寒冷,开始设炉烧炭,民间开“暖炉会”,成为古代重要的习俗之一。内容有饮酒、烤肉、交流、会友、论学等。南朝宗懔编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jù)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宋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黑金社》中又叫“毡炉会”。即坐在毡上,围着炉火,高谈阔论。北宋吕原明编写的《岁时杂记》中说: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九中记载:“十月一日,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元代陶宗仪编写的《说郛》卷六十九中说:“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喝,谓之暖炉。”

⊙立冬与农事、生态资源保护

立冬节气有关农事的谚语有:“秋蝉叫一生,准备好过冬。”告诉辛苦一年的农民,要准备过冬了。“麦子盘好墩,丰收有了根。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这里说,种植冬小麦,在立冬之前就要完成。“立冬节到,快把麦浇。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已经出土的麦苗要浇水、壅灰。“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有些蔬菜,要及时砍割收藏,否则就会被冻坏。“立了冬,把地耕。”立冬时节要深耕翻地。“季节到立冬,快把树来种。”到了立冬,这是种树的好季节。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这个月的农事、政事以及生态资源保护等,都相当繁忙。但是,对于辛劳的农民,要让他们得到休息。命令管理水泽和渔业的官员,收纳河流湖泽的赋税,而不准侵害民众的利益。命令百官,贮藏好过冬的食物;命令司徒,巡视积聚人力、财力的情况等。给百姓以宽松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及充分的物质保障。

⊙立冬美食与养生

立冬时节的饮食习惯中,其中之一是要多喝红茶。红茶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A、钙、磷、镁、钾、咖啡碱、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营养元素。红茶的制作,采用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呈红色,而得名红茶。中国红茶,尤其以安徽祁门红茶最为著名。红茶具有暖胃养生、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消除水肿、止泻、抗菌、增强免疫等功效。红茶偏温,老少皆宜,尤其适合胃寒的人饮用。

山药,营养丰富,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延缓衰老的作用。山药可以药、食两用。特别适合立冬后食用。《神农本草经》中叫“暑预”,列为“草部上品”。认为可以“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日华子本草》中说:“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中说:“薯蓣,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毛皮。”唐朝大诗人杜甫《发秦州》诗中就有“充肠多薯蓣”的记载。当今河南焦作温县出产的铁棍山药,是山药中的精品。

陈抟《二十四式坐功图》中记载:“立冬十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顾,两手左右托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立冬与文化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的开国元勋刘基(-年),在《诚意伯文集》卷五中,收有一首《立冬日作》: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这首诗作于元朝末期,对当时元朝的弊政、粉饰太平进行了讽刺,并且预示着元朝的灭亡。

立冬之时,“桃花”却开出淡红色的花朵,“十月”竟然刮起了“温风”。天象反常,时令怪异,让人吃惊,这是不祥之兆。

每年的收成,不能够归功于五帝之一的“颛顼”;冬令的变暖,哪能够付与火神祝融。

没有听说天上星辰,就能够下出好雨;空中的云气,就会转变成为彩虹。

本应冬眠的虾蟆、蛱蝶,偏偏得意起来,早晚在白露丛中鸣叫、飞舞。

这里的“虾蟆、蛱蝶”,暗喻元朝的统治者。改朝换代即将到来,仍在执迷不悟,自我陶醉。严冬就要来临,还能疯狂到几时?

宋代学者钱时所作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对凌风傲霜的菊花,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意思是说,昨天夜里清霜满地,盖上棉被都感觉寒冷。树上红叶纷纷掉落,布满了整个台阶。园林里的树叶,全部被西风吹去。但是只有傲霜的菊花,仍然不辜负秋天。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立夏立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