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公布仅一周后
三地卫生健康领域马上有大动作
2月25日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
在深圳召开
广东卫生在线带来及时详尽的报道
刷屏朋友圈
本届大会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仅一周后,首次举行的卫生健康高规格合作会议。大会的召开既是全国范围率先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三地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合作、携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会上,粤港澳三地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疾病研究、传染病防控、人才培训、医院等方面,三地共签署了62个合作项目,与年相比,今年签约的项目呈现4大特点:数量多、质量高、范围广、专业全。
想了解更多?请戳报道
▲会议现场
然而,广卫君今天要告诉你的是
大会的干货远远不止这些
25日下午,大会同时举行5场分论坛,每场论坛都云集了院士级专家、业界大咖,精彩观点,马上呈上。
颁发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
鼓励三地人才传承发扬中医药事业
在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科研)沈剑刚主持下,中医药新发展——中医药合作与创新分论坛上举行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颁奖礼。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庆锋,惠州市副市长陈高燕等领导分别为获奖人员颁奖。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颁奖礼现场
香港中医药学院院长劳力行介绍了评奖情况。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上,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出资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以下简称“葛洪奖”),旨在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和中医药人才传承与发扬中医药事业。葛洪奖设评审委员会主席1名,副主席3名,评审委员3名。评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评审委员由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卓有贡献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席由粤港澳地区著名中医药专家轮流担任,副主席和委员会成员由粤港澳三地专家担任。奖项候选人为粤港澳三地普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35岁以下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1年以内的研究生。本次评选共收集到来自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共多份论文。涉及范围包括中药新药研究,中医临床诊疗、基础理论等。所有参选论文都经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查重查新检测后提交评审委员会匿名严格评审,并得出最终获奖结果。
▲沈剑刚主持颁奖典礼
▲劳力行介绍评奖情况
本次颁奖共选出三等奖2名,二等奖2名,以及一等奖1名。其中,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陈洁瑜随导师率先开展的亚健康状态和常见慢性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一等奖;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黄曾艳、医院刘馨获得二等奖;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博士后卢子滨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联读卓越班巫海旺分获三等奖。
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引擎作用
打造功能互补、特色竞争健康湾区格局
在医疗新高地——医院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作了题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演讲。
“赠医院:医院”,当董家鸿院长在PPT上放出这张锦旗,现场顿时笑声一片,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幕。
“这是一位病人送给我们的。他得了肝癌,最后到了我们这里,成功进行了手术,医院美好的4年发展最好的总结。”
董家鸿院士介绍,医院经过近年发展,已医院发展的新阶段。医院构建了4I发展战略,第一是创新(Innovation),医院发展的全面创新;第二是整合(Integration),整合临床专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资源,整合清华大学医学科和理工学科、人文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政府、大学、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资源,实现弯道超车;第三是国际化(Internationlization),医院发展、管理和运营全面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最终形成第四个I——特色发展(Identity)。
董家鸿表示,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要建立“双心”理念和“三精”医疗。“双心”指的是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三精”指的是一精准医疗,通过适宜方法精确运营等实现最优治疗效果;二精益医疗,通过流程优化和成本管控等实现最低医疗花费;三精诚医疗,通过共情关怀等构建最佳医患关系。
医院协会副会长、医院协会会长黄力作了题为《新形势下医院发展战略与思考》的主旨演讲。
黄力介绍,医院管理具有公益性、多元性、发展不均衡等特点,医疗市场实现了基本群体的广覆盖,同时也出现中产阶级崛起和老老年人群扩增等新形势。
他表示,大湾区医疗健康应发挥港澳广深四大中心的引擎作用,打造其他7个重要节点城市功能互补、特色竞争的格局,辐射泛珠三角区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黄力还建议可学习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推广智慧医疗。医改成功的标志是医疗市场重新分配、医疗布局重新划分、医疗资源重新整合、考核指标重新制定等,在此基础上还医院如何定位发展的问题。
医院院长卢宠茂作了题为《建湾区高地登国际巅峰——医院发展管理实践经验分享》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深圳在粤港澳合作中走得比较前,年深圳市政府就开始和香港大学探索合作办院,医院开业。
卢宠茂介绍,香港和内地是一国两制,医院是一院两制的典范。近几医院发展很快,开业以来服务人次达万,仅年,医院门诊量就超18万,出院人次超6万,基本实现了“5医院服务80年”的梦想。
医院医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双方各有所长,医院有标准化的优势,医院有效率优势,且智慧医疗发展迅猛。卢宠茂建议,融合两地优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医疗模式。
五部曲促全科医生发展
建大湾区基层医疗新高地
在基层新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基层医疗保健发展分论坛上,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主席李国栋从基层医疗巩固医疗体系长远及持续发展、促进大湾区全科医生发展五部曲、良策共建健康大湾区基层医疗蓝图、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大湾区建设更多非公立医疗机构等四个方面畅谈如何建设大湾区基层医疗新高地。
他认为,从世界医学发展新趋势角度来看,医院角色和疾病性质正在转变,社区医疗冒起,医院服务对于慢性病、病程长的病人未必适合。基层医疗的家庭医生是个人和家庭在持续医护过程中的首个接触点,其重要性在国际上广泛获得肯定。
粤港澳大湾区约有0万人口,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全科医生在预防、诊断、康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愈发明显。然而,目前全科医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全科人才供给不足、薪酬待遇和职业吸引力不够、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当全科医生,这些都是发展桎梏。
他建议,通过优化激励政策,鼓励私人执业;引入“港式培训”,扩大私营市场;成立专科学院,实施严格监管;成立医务委员会,增强医疗服务信心;强化医患关系,人人拥有终身健康伙伴五部曲,促进大湾区全科医生发展。
澳门卫生局技术协调室主任郭秋莎、医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顾国煜分别介绍了澳门基层医疗服务系统和浙江专科医联体模式。
医院院长孙喜琢介绍了罗湖医改三年成效。他认为,让老百姓愿意到基层看病,关键在于要做实、做强、做大、做优社康中心,提升家庭医生临床思维和服务能力。目前罗湖区已经达到每万人拥有4.7个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到52.7万,年至年罗湖医疗集团诊疗量增加了10%。
他还分享了罗湖医改的几点体会。“医改之路千万条,但医改方向只有一个: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院要通过提供整合型医疗服务,让人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医疗保险要向保健康的方向转变,提高医生待遇将是医改成功的保障。
建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
健全联合救援转运机制
在应急新维度——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发展分论坛上,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庄慧敏在《医院管理局的应急框架及经验分享》的演讲中,以年2月10日发生的大埔双层巴士意外为例介绍了香港医管局配合特区政府而制定的三级制紧急应变系统,医管局在该系统的职责包括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派出医疗控制主任或紧急医疗队,提供伤者撤离现场的医疗建议,提供灾难心理及社会服务等。从对事态评估到启动相应应对措施,香港医管局的应急框架给现场的医务工作者们很大启发。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在《深圳在大湾区灾难医学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演讲中表示,目前深圳市有76家医院,急救站88个,急救人员约人。一线网络救护车台,年新增应急救护车台。现场急救指挥车2台、深圳警航大队合作直升飞机三部、海事局合作专业救援船2艘是一支设备齐全、专业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队伍。在大湾区应急救援中,虽然与港澳存在社会体制不同、医疗制度不同的情况,但大家的目的初衷是一致的,医疗标准是趋同的,救援措施是相仿的,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为此,他提出通过“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急救信息沟通渠道”“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健全大湾区联合救援和病人转送机制”三个方面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应急救援服务能力。
科研新探索:努力破解肿瘤密码
技术与数据通过服务传递价值
在产业新风口——生物医药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分论坛上,金域医学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于世辉作了《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发展,助推大湾区生物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相比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中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市场占比方面不足5%,相比发达国家40%、甚至60%的占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作为国内创办较早、同时也是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金域医学很早就注重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与发展。早在年,金域医学创新核心医院、医院等机构学习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年公司业务进入香港,从最初在香港学习,走进为香港老百姓服务的新阶段。
目前,仅在广州、深圳和香港,金域医学的年营业额就达十几个亿。未来,公司在服务方面,将以香港金域为桥头堡,服务粤港澳,辐射一带一路;在创新方面,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同时,也在搭建产业平台,勇当粤港澳大湾区医学检验IVD技术产业化的超级联系人。
香港大学临床肿瘤系教授关新元作了《深度理解肿瘤的语言》主题演讲,认为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生长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表示肿瘤有自己的语言,未来有望通过与肿瘤“谈判”实现“和平共处”。
郑新元教授先是举了一个有关食管癌的例子。他们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表达FGFR2的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为食管癌发生发展提供适宜的肿瘤微环境,并在实验中证实,肿瘤细胞通过分泌一种称为FGF2的因子去刺激骨髓內的FGFR2阳性的前体细胞大量增殖,不仅如此,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一种被称为CXCL12的因子去招募这种FGFR2阳性成纤维细胞进入到肿瘤组织中。
肿瘤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弄这么多成纤维细胞进来?因为现在发现这些成纤维细胞可以产生并分泌几十种因子,帮助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以及对抗免疫系统的追杀。若能阻断肿瘤的这种招募机制,将能够抑制肿瘤的发展。
关新元教授还建立了一个小鼠模型研究休眠状态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转移到其他器官或手术切除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常常以一种被称为休眠状态的形式静止不动。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时,比如IGF-1就可以诱导休眠肿瘤细胞转化为生长状态的肿瘤细胞,可导致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假如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肿瘤和身体互动的“语言”,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通过阻断肿瘤及其微环境互动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关新元教授建议,肿瘤患者要多休息,精神不要太紧张,人体内还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肿瘤细胞,如果没被刺激到,可能一辈子都静止不动。反之,假如受到一些因素刺激,则有可能被激活而导致肿瘤复发。肿瘤的生长并非没有规则,而是通过释放一些因子,与肌体产生各种互动,未来我们要继续更深度地探索理解肿瘤语言。
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作了《数据驱动的医疗健康服务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所有技术与数据都要通过服务来传递价值,患者需要的是“数据+服务”的综合服务。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呈现出明显的家用化、智能化趋势,并不断从可穿戴演变为可植入,采集的数据也越来越精准。但问题是:有了数据,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吗?
李天天介绍了三个在美国进行的研究案例。第一个是只提供可穿戴设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健康指标、总花费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单纯的提供设备并不能带来健康的改善,很多人3-6个月之后就弃用了。
第二个案例是面向“心衰”病人,同时提供设备和医生、护士主导的远程干预服务,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在再住院率、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生活质量有显著差异。这个案例的经验表明,心衰是很严重的疾病,并不适合用远程医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远程医疗要有选择性的从合适的疾病切入。
第三个案例也选了一个很难的病“心梗”,对照组各方面效果没有显著提升,但却是一个正面试验。因为这次不是空白对照,而是将远程护理与线下常规护理对比,虽然远程护理效果没有更好,但是至少和线下护理的效果不相上下。
李天天表示,医疗健康行业与打车等行业并不一样,其他行业体验稍微差一点也可以,但是医疗健康服务一定要坚持初心,以用户为中心,要有数据驱动,但不能被数据牵着鼻子走,同时要着力打造专业可信赖的流程规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绘就
积极沟通、主动作为、通力合作
让我们携手并进
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翻开粤港澳三地合作发展新篇章!
记者|宋炳军周颖怡佘娇王日飞廖维佳
编辑|苏海宁责编|黎晓心
摄影|覃健基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