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跨生物学科教学的思考和启迪
——以《南极地区》的教学片段为例
上海大学附属学校贺小丽
摘要:本文从一次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尝试出发,分析了这次尝试的过程:从寻求和生物跨学科的结合点,到确定教学环节和内容,最后设计出地理课堂和生物跨学科教学的方案。笔者在此次实践中思考并得到一些启示,最终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物;跨学科
年4月,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中考改革的落实细化方案,最终确定了新中考改革后考试学科和各科的分值安排。笔者的理解是,更强调了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以地理为例,初中学生在七年级结业时,会参与上海市的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这项单科的学业考试成绩,可能会作为能否毕业的依据,更是高一级学校自主招生和学校推优的依据。直至九年级毕业时,学业考试,即中考时,会有一道综合题,涵盖了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时隔两年,再度被考察地理知识,往往是考察学生的地理等学科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六、七年级时就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这也给我们地理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笔者大胆尝试,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合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教学。
“千淘万漉”——选定教学内容
本课选取了沪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该内容为“自主学习、认识地区”专题之一——南极地区。六年级《科学》教材,有部分知识提及了企鹅适应的极地环境。极地环境极其寒冷,动植物很少,而且极其耐寒,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生性不畏惧寒冷,能够适应酷寒的南极环境。
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授学生的未知,通过和生命科学老师交流得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关于生物间相互依赖的知识,还是能理解掌握的。所以,笔者准备了两个微课视频,“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由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个知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晦涩难懂,所以最后删除了该微课,留下了前者。
“金石为开”——部分课堂教学设计
图1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出发,设置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前特意对班级学生做了关于南极地区,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每个学生可以提一到三个问题,写下来。笔者再分门别类地归纳好,作为课堂教学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如图1,是一些学生的问题。关于南极的生物,学生提及的较多,所以本课题以企鹅为线索,用企鹅的口吻串联课堂。开头用《帝企鹅日记》纪录片的片段作为导入,ppt所有的背景都是“企鹅之家”的图片,也体现了该课和生物学科的结合特性。
在学习了南极气候之后,笔者承转说: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耐寒的企鹅还能有什么伙伴呢。以下是地理和生物的跨学科部分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提供动物图片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图片信息认识南极的动物;
②(出示)文字材料:在南极地区约有种植物,主要是地衣、苔藓和藻类。
③对于回答问题的小组给予作为奖励
学生根据图片说出:企鹅、磷虾、贼鸥等动物名称;
听读文字部分。
①六年级学生对未知的动物很感兴趣;抢答问题的形式很吸引学生,气氛会很活跃。
②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稀少且有耐寒的特性。
③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奖励,既能激发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展示)南极的生态系统实景图。
(提问)回忆科学课的内容,想一想南极生物的组成是杂乱的吗,一个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有怎样的关联?
②(播放)“生态系统”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在黑板贴作为奖励。
学生看图,思考问题,带着问题看、听微课视频,并讨论回答问题。
①“生态系统”这个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有些难度,但是浅显的生物能量关系还是能理解的。视频可以帮助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这样的难点知识。
②微课视频能有效利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学习模式,是大部分六年级学生喜欢和适应的教学方法。
(出示)四种生物,要求说出能量传递的生物关系:浮游植物、小型动物、磷虾、大型动物。
(展示)南极生态系统食物网图
根据视频,回忆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方向,完成相应习题。
①从实景图转换成关系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题目能检测学生的所学,再用PPT中的能量流动图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①(讲述)在图中所示的多种生物中,有一种生物对于维护南极生态平衡特别重要,很多南极动物以此为直接或间接食物,你们猜是哪一种?
(出示)磷虾图片和文字解释
②(播放)微课视频:磷虾的作用
①学生根据能量关系图作猜测,并说出依据;
②阅读图片和文字说明;
③听、看微课视频,感受磷虾对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的作用。
“生态平衡”的教学是八年级“生命科学”的一个专题内容,较难理解,这个环节化难为易地让学生感知生态平衡的意义所在。
三、“躬行此事”后的“绝知”
跨学科教学的尝试之后,笔者有了以下一些思考和启迪。
1.以地理学科为主,其它学科为辅。
现阶段,是中考改革的过渡阶段,不适宜把地理学科和生物等学科经常糅合在一起,而且学生的课表也只是安排了“地理”课,而不是“综合”课,如果每节课都是跨学科教学,学生会质疑“上了假的地理课吧?”。甚至有的教师,可能放弃地理基本知识的学习,而改上生物知识。学生很难把控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甚的是,沪教版的“生命科学”知识,是八年级的内容,而且地理教师也很难把握生物的重点、难点。地理课堂过多涉及,教学效果会不会适得其反呢?所以,笔者建议,地理教师还是应该立足本学科教学,辅助教授其他学科知识。教师要选择适宜六、七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做好跨学科教学。
当然,老师在教授八年级的“生命科学”时,可以更多地跨越到地理学科中来,因为,毕竟是学过的知识内容,此时提及地理相关知识,可以看作是运用曾学过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当作复习,能起到很好的跨学科教学的效果。
2.积极寻找跨学科的结合点。
备课之前,笔者找来沪教版《生命科学》的教材,从头至尾地仔细翻看、阅读、寻找、思考,希望能找到和地理跨学科的结合点,最终确定了“生态系统”是两者的“联姻”基础,所以打算在地理知识的落实中,巧妙融合进“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咨询相关老师得知:该教材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太复杂,是一种跳一跳也摘不到的果子。
在生物老师的建议下,笔者再度翻阅六年级的《科学》教材,寻找生物和地理有关联性的内容,发现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生物的世界”,和地理紧密相关。所以,笔者计划从单个的区域着手,通过该区域的生物特性,动植物分布状况,以及维持该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教授区域地理的时候,融合进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的相关知识,应该是能做到无痕“链接”。
再比如,六年级学习“日本”这一课时,讲解“气候”这一内容时,用了“樱花前线”作为气温分布的学习引子,教师可以设置樱花的介绍,比如,形状、性状、花期、全球分布位置等相关知识。再有,学习“埃及”时,讲授埃及的沙漠气候和长绒棉相关时,就是理解生物和地理环境相适应,还可以挖掘环保素材进行教学安排。
当然,教师能做到跨学科教学,一定是对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了解,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地游刃有余,驾驭课堂也得心应手。可是,这还不够,教师还得对生物学科的内容要把控得当。以“南极地区”教学为例,笔者曾多次向多位教师求教,甚至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才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
3.跨学科教学要做到“无痕化”
诚然,跨学科教学的形式很新颖,更有甚者,一堂课由两位专业教师完成,前一半时间是生物,后一半时间是地理,学生没有经历过,也感觉很稀奇。这样的大胆的尝试,让笔者惊叹,可仔细想想,真有必要吗?
笔者认为,既然是一堂课,一位教师完全有能力完成所有的教学,只要好好准备,初中的生物知识,对于有学习能力的教师而言,是没有障碍的,当然,需要向专业教师咨询。前面也说到,一堂课的主次学科要清楚,半节课时间安排为生物课,也无法让学生抓住一堂课学习的重点。
另外,两门学科教师进课堂,“拼盘”的痕迹明显,难免给人的感觉是:为跨学科教学而设置这样的形式。既然是两位专业教师进课堂,那么各自的内容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完成,无需把两部分知识,“拉郎配”式地在一堂课上完成。
笔者还发现,两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不一定在同一班级,同一时间正好能进行,比如,“南极地区”是六年级的内容,如果妄顾年龄特征,硬是把八年级的“生态系统”扯进来,这样的课堂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所以,笔者坚持,跨学科教学,也要做到“无缝链接”。
4.可以尝试多学科跨越。
新中考改革的要求,是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测试。该方案没有限定只有两门学科,从字面理解,只是这两门学科的概率较大。所以,也可以是多学科的综合测试,比如:还有政治、历史,甚至语文、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可以挖掘信息和多门学科进行综合。
比如,在讲授“中国铁路运输”时,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学生通过对比,引起了无比的自豪感。再比如,在讲授美国的范围和国旗的演变时,可以引入历史知识:美国的由来,以及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尽管这部分世界史,是八年级才涉及,但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能理解,还兴趣盎然。再比如,讲到“世界地震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和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珍爱生命”知识结合。笔者在讲授“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还把古诗文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地形地势对城市和人口的影响,从古人文学作品中显露无疑……这样的课堂,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和其他学科无痕跨越,未为不可。
跨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中考改革中,综合题的设置,也不一定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具备多门学科的技能。我们专业地理教师也毋需多虑,课堂教学还是立足于地理基本知识的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地理专业基本技能。毕竟学生有多门专业课程在齐头并进,学生能汲取多种专业的养份,才能完成综合测试题。笔者以为,地理教师还是应该以本学科为重,搞好课堂教学,跨学科教学只是告诉学生一个信息:未来的考试或就业,不是仅靠一门专业去完成。专业没有界限,人的能力也不应该有专业范围。在此,笔者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复合型的栋梁之才。
上海大学附属学校贺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