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香》创作谈
《小说选刊》年2期
白色丁香十年梦
陆颖墨
说来惭愧,这个短篇前后写了十年。年我写系列短篇《海军往事》时,《白丁香》就作为里面的篇目。这个故事在我的心中萦绕了多年,可写作中遇到了问题:《海军往事》一组中都是三四千字的小短篇,而《白丁香》写成三四千字怎么也到不了位,只好拿了下来。
年初,我遇见一位编辑老师,说起了这篇小说,他非常感兴趣,鼓励我说:“写好了,就是新世纪的《百合花》。”他这么一说,我压力就大了。《百合花》是经典短篇,小时候课文上读过,依稀记得是一个小战士向一个小媳妇借被子的故事。想找来再看一遍,又怕创作上受影响。怎样才能像那位编辑说的“写好了”呢?我曾说过,我是因为爱好文学而写作,而对生活的热爱是我创作的本钱,写作技巧是很不过关的(见拙作《由爱好变成爱》)。之后我两三年内,几次遇见那位编辑老师,他向我要稿子,我总是愧疚说没写好。现今那位老师已退休好几年了。
年夏天,我在南海的一个军港调研,那天下着大雨,码头上很滑,我不小心摔了一下,当时,扶我起来的军港队长说,军港兵作业时雨天很容易摔倒,万一掉到舰艇和码头之间缝隙,营救起来很困难。我顿时对军港兵这个不大为人所知的职业产生了敬意。《白丁香》写的是一个实习护士与一位水兵的故事。这位水兵的身份我一直没有明确定位。潜艇兵?水面舰艇兵?陆战兵?岸防兵?现在好了,就写军港兵!我服务军港港务工作多年,见证了万里海防线上数千名军港兵用他们的青春、汗水和智慧在书写着忠诚,不少动人的事例在我脑中一一浮现。但动人不一定就是文学,我开始筛选,着手构思成一个中篇,取名《蓝海湾,白丁香》,分两条线展开,一边军港、医院。写得很快,提纲很快出来了,但一琢磨发现不对劲,小说结构出现失衡,由于我对职业的偏爱,军港兵的生活分量过重,医院的那一部分轻了。我非常羡慕优秀的作家具备的那种驾驭结构和文字的天才,而我创作激情和创作能力之间产生了脱节。想放弃这件作品,又不甘心。
到了年,创作冲动再次萌动,采用的是日记本,写到一万字左右,还是觉得不对,这样写下去,又是个中篇。而我觉得,这个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结尾,能够直抵人心,铺垫不能成为主体,必须写成一个短篇。我再一次停下来思考调整。到了年国庆,我终于动笔,一气呵成。稿子出来后,我请几位朋友提提意见。有位作家说:“你把军港兵这个人物写得很成功,很有魅力。”我听得很高兴,再一想,坏了!实习护士因为他有魅力而关爱他的吗?广大的士兵并不是那么有魅力,因为年轻,他们纯朴,或者有点稚嫩,但不妨碍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变得很有“魄力”。这一回,我可真是下了狠心,删去了三千多字,是与我职业紧密相连精心打造的三千多字,把军港兵还原成一个普通的士兵。因为普通,所以普遍,这样,实习护士身上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能彰显。当然,让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小女孩去拯救一个生命,担子实在太重了,特别是我写到实习护士和军港兵(都不到二十岁,在我看来是两个小孩),在没有希望的残酷现实中充满了希望、畅想未来时,觉得自己有点残忍。
稿子发出去之后,我赶忙找来《百合花》,认真读了一遍。几十年后重读,恍若隔世,宛如童话。作者要表达的战争年代“交之浅,爱之深”的战友之情让我怦然心动。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白丁香》与《百合花》有相通之处,说得上是向《百合花》致敬。还巧,刚好那天电影频道重播了《辛德勒的名单》,篇末这台词让我感慨:“拯救了一个生命,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我不由想起不久前为一个慈善晚会写的歌词《爱启航》:“是不是每片土地在孕育芳香,是不是每个角落已洒满泪光?无论熟悉的眼神,还是陌生的脸庞——朋友,让爱出发,在心里启航。爱启航,投出慈悲的目光,让每一颗心灵都不再忧伤;爱启航,怀着菩萨的心肠,让每一个生命都幸福安康。千江有月千江见,万水有情万水长。”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篇小说,或许,它会唤起我们内心固有的一丝温暖,一丝爱意和一丝光亮。也许,让一个短篇来承担更多的责任,就像那个实习护士来拯救生命一样难以负重。但是,我在这篇小说上,是尽了心,尽了力了。
编后记
书写纯情是否依然可能?
殷实
在这个时代,在无数空洞的大脑都等待更多的明星绯闻、妃嫔宫斗剧以强化刺激的信息社会,在大量媒体和书籍都热衷于讲述隐情、滥情甚至是身体故事的当下,书写纯情、描绘天真,呈现简单的爱,是否仍有可能呢?当然是有的。陆颖墨的短篇小说《白丁香》对这一点给予了极好的回答。这个回答不仅让我们信服,而且也让我们感动。
医院实习护士和潜艇部队水兵之间的心率互动,温暖、洁净,没有任何杂质。需要说明的是,实习护士许淼淼一开始就很清楚,在她和她的护理对象——核潜艇码头的撇缆兵——之间,并没有发生通常意义上的男女情爱。在防台风期间撇缆绳时摔断了腿的水兵江川,同时被发现患有骨癌,且已经是晚期。按照深谙世故的韦护士的意思,对这样的病号,尽职尽责就好,千万不要有任何不必要的瓜葛。而且,韦护士警告过她:“有不少病人快不行的时候,会提出见他们想见的护士,有时还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像你这样,军校还没毕业,在实习期,万一有个什么,对你不好!”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常理”发生,江川的队长爱兵心切,居然带来一个所谓的秘方:一些草药加一样药引子——热的猪血。草药好办,热的猪血去哪里找,尤其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医院的中医同意让中医科为江川煎那种草药,但是坚决不允许他喝鲜猪血。虽然在实习护士许淼淼看来,找鲜猪血来治这么难治的病,听起来也确实够荒唐的,但她却有一种不忍:江川的队长苦心找来这个方子,说能治这种病,是乱投医,更是爱兵心切,而患者江川对此显然也是抱有希望的,“万一,万一有用呢?江川太需要这个万一啦!”
结果许淼淼找到战士食堂的给养员老乡,居然真就可以在京郊四季青的一个养猪场弄到鲜猪血。于是出现了一个年轻女兵在凌晨骑自行车一趟趟往郊区养猪场跑的场景,直到水兵江川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实习护士许淼淼另外一次的不忍,是在江川离世的当晚。尽管韦护士已经明确告诉她:“08-1床看样子今晚要不行了……晚上病区任何人打电话叫你,你都不要过来。”江川临终前,果然提出了要见许淼淼的请求,许淼淼不仅去了,而且当着江川的父母、队长及其战友的面,握住了江川向她伸出的一只手。这个年轻士兵在心跳停止以前,一直紧握着实习护士的手,“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幸福的笑容,天真灿烂。”
在这篇小说中,除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热猪血,还始终弥漫着一股丁香花的香味:水兵江川病房的窗台上,有一只盐水瓶,里边是一株丁香花。在第一次骑自行车前往郊区猪场门口等候的间隙,许淼淼曾经看到过一大片花圃,有好几十亩地,闻到淡淡的香味,她想起一个传说:如果在开放的丁香丛中能找到一个八瓣花朵的丁香,就会带来好运。于是她采了一束共九朵的丁香花,放在了江川的病室,而在江川去世前,这些丁香花都绽放了,里面竟还真有一个是八瓣的。八瓣丁香并没能给江川带来好运,但正如江川临终所言:“遇到你就是我的好运!”
对一个骨癌晚期患者、一个太年轻的生命来说,这世上究竟有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呢?有,那就是如许淼淼这般的悲悯之情,恻隐之心。青年男女之间,未必一定是可确认的恋情,但相互之间的情感慰藉、心理支援,有时候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像许淼淼这样,为一个濒死者设身处地,使其感受到人世间的最后一丝暖意和光亮。水兵江川的那个队长同样如此,作为一个海军军官,难道他不清楚热猪血之类药引子的荒谬?一定是清楚的,可他还是揣着这善意的谎言,来到自己属下的病床边,他只是在尽力分担一个士兵内心的绝望,因为除此之外可做的似乎也不多。或许在一般人看来,所有这一切也只不过是人之常情。是的,中国先民的古老智慧中,早就包括了像“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这样地对基本人性的认知,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来说,生命的互助、同情之心,都是不言自明的。只是,在今天这样人格常被市场扭曲、资本动辄操控众生大脑与心智的历史情境下,述说纯真,塑造简单的心灵,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中,都可谓一种冒险。被过剩资讯和各种畸形生命故事挤占了大部分注意力的读者,还会不会在意像《白丁香》这样平淡至极的清纯图画,的确是个问题。
《白丁香》这个短篇小说,还让我们想到中国新军旅文学中的一种基因:对士兵的爱。尤其当我们考虑到作家陆颖墨的军人身份时,就更是如此。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军旅故事中,“红嫂”的形象无疑是极为典型的,茹志鹃的《百合花》也广为人知。这些作品,与其说是狭义地诠释了“阶级之爱”——士兵代表了解放者,对士兵的爱,与对被压迫者、穷苦人带来了“翻身”的革命力量的尊崇或感恩戴德相关,此类叙事其实未免过于浅表,这样的解读也难免功利主义。实际上,从“红嫂”、《百合花》到《白丁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一个普通士兵的爱,可以说是发乎本能,是一种广义上的人之爱,这是文明本身内在力量的表现,而且我们相信,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陆颖墨是一个产量不多的作家,印象中,他写的很少,有时候一年也就只发表一两篇作品。这除了和他的业余身份有关,更关乎他对文学的态度。他的故事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仔细看,简单中其实有很多的不简单。他的节制的叙述风格和几乎直白的语言,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一次在电话交谈中,他曾经告诉我,在《白丁香》这个短篇的初稿中,他曾经花很大气力写了水兵江川在患病之前的诸多优秀,但后来都删除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可能有所偏离:并非只有在两个都多么出色的人之间,才会发生高尚的故事,那将会导致浮夸,甚至是不真实,而普通生命之间的关爱、关切,是无须任何一方的“出类拔萃”作为条件的——那样的话,可能是交换,但未必是爱,因为爱是不可以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陆颖墨的写作很有一点奇特:他不在文学的圈子里出没,也不在军队的创作队伍的编制中,他以“散兵游勇”之身,梦想、写作,并且偶尔漂亮地击中“文学”之靶心。在我看来,这样很好。
目录
中篇小说
魏小菊刘汀
选自《大家》(双月刊)年第1期
创作谈有关魏小菊,我还知道些什么
双河班宇
选自《青年作家》年第1期
安格尔大宫女苏二花
选自《都市》年第1期
理想主义青年郑三寿余一鸣
选自《清明》(双月刊)年第1期
一壁青苔格尼
选自《北京文学》年第12期
立水桥北林特特
选自《啄木鸟》年第1期
短篇小说
白丁香陆颖墨
选自《解放军文艺》年第1期
鲨鱼马拉
选自《天涯》(双月刊)年第1期
墓园杨遥
选自《长江文艺》年第1期
有点着急杨少衡
选自《芙蓉》(双月刊)年第1期
香道师朱大可
选自《山花》年第1期
那片白云处是你的故乡次仁罗布
选自《红豆》年第1期
透明小白
选自《上海文学》年第1期
断篇甫跃辉
选自《草原》年第1期
微小说
一斗阁笔记莫言
客厅里钓鱼冯伟山
茶爷刘建超
姑夫丁大成
走在时间前面的钟尤秀玲
内伤张晓玲
孝刘帆
三更月呜咽肖建国
一只金耳环张洪贵
史料·我与《小说选刊》
一个美丽的差错张学东
篇名书法管峻樵夫封面设计叶迟
欢迎订阅
年
1.到邮局窗口办理订阅,邮发代号2-
2.扫描下方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