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寒气渐消,便到了丁香花开的时节。它绽放着白色或紫色的花瓣,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关于丁香花,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赴京赶考,途中投宿旅店,与店主家的姑娘相爱。店主便出上联“水冷酒,一滴,两滴,三滴”以试书生的才华。书生没对上来,羞愧的离开了。姑娘最终郁郁而亡,死后在她的坟上长出了一株丁香。书生赶考回来,再次来到旅店,在姑娘的坟头扶树痛哭,终于对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后,丁香花在诗人眼中便有了别样的意味。它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丁香,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也是“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的丁香。丁香花和爱情、相思、幽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歌、传说的历史长河边悠悠摇曳。
时光来到了年12月3日,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在南京雨花台东岗的一条幽静的小路边种下了一棵丁香树,从此,这条小路就被称为丁香路。这位老人叫乐于泓,人称“阿乐”,这一天距他的爱人白丁香就义整整50年。
白丁香是一名弃婴,被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牧师白美丽小姐收养后,改名白丁香。小丁香天生丽质,聪慧过人,白小姐请专人给她讲授英语、圣经、史地、钢琴等课目。年,丁香到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和代数,遇见了乐于泓。他们相识时,正值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两个青年人一起讨论时事;一起聆听共产*人萧楚女等人的演讲;一同为五卅惨案烈士募捐,迎接北伐军,不久,又经历了“四·一二”大屠杀的腥风血雨……。同窗四载,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使他们琴瑟相合,相爱日深。
白丁香
年,阿乐来到上海无线电台做公报员工作,年入团,任宣传委员,由江苏省委直接领导。此时丁香也在上海复旦大学旁听功课,并从事*的地下工作。年,白丁香加入了中国共产*,阿乐也于次年入*。年4月,经组织批准,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秘密婚礼。
婚后,阿乐夫妇白天分头出去工作,晚上同在一盏电灯下研读马列主义书籍。两人的钢琴、南胡在这个时候都成为了地下工作的秘密联络工具。在他们租住的阁楼窗口,时常传出《圣母颂》的琴声,这就是互报平安的信号。
年9月丁香受*派遣前往北平参加秘密会议,因叛徒出卖被捕,旋即被押到南京。敌人对她用尽酷刑却毫无所获,年12月3日的子夜,丁香在雨花台英勇就义,此时,她已怀有三个月的身孕。
得知丁香遇难的讯息,阿乐不顾暴露身份冒雨赶往南京,身披蓑衣伫立在丁香就义处痛哭,立下了“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的誓言。从此以后,在战火纷飞中,阿乐始终背着他的那把南胡,《圣母颂》的旋律在琴弦上缓缓流淌。对丁香的思念,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鼓舞他前行。
自年乐于泓老人种下了第一棵丁香树。工作人员又在这里陆续种下了几十棵白丁香树,丁香花从此每年在春季都会开满小径。之后的每个清明节,阿乐老人都会来丁香路走一走。看着自己种下的丁香树枝繁叶茂,睹物思人,白发苍苍的老人抚树失声痛哭。
年,在丁香花盛开的季节里,乐于泓老人病逝了。第二年,他的骨灰伴随着美丽的白丁香花瓣,在绵绵春雨中埋在了雨花台的丁香树下,埋进了这块令他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土地,自此之后的每年春天,百头、千头、万头的丁香花纷纷洒落,与他相依相伴。
雨花台烈士陵园内的丁香路
杨溯供稿
别光看,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