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裳(shɑnɡ)拙(zhuō)缀(zhuì)
(2)难写的字
毯:半包围结构,“毛”要托住“炎”。
雅:左右结构,右边不要写成“住”。
德:左右结构,不要少写了“心”上的一横。
稻:左窄右宽,“臼”里边是两笔短横,不要写成一笔长横。
(3)多音字
勒蒙薄糊宿泊冠朝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草原线条柔美境界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
洒脱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飞驰马蹄蒙古包
热乎乎奶豆腐礼貌拘束干部举杯羞涩
感人会心微笑摔跤宅院幽雅伏案浑浊
笨拙参差眼帘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
印象愁怨顺心平淡
(2)近义词
清鲜~清新惊叹~惊讶回味~体味
洒脱~潇洒迂回~迂曲静寂~安静
亲热~热情拘束~拘谨幽雅~文雅
浑浊~污浊笨拙~愚笨参差~杂乱
眼帘~眼眶单薄~瘦弱照耀~照射
梦想~理想文思~才思迷蒙~迷茫
愁怨~忧愁顺心~遂心平淡~平凡
泊~停愁~忧低~矮书~写鸣~叫
孕育~培育赠予~赠送摇曳~摇摆
旖旎~柔美馥郁~浓郁凝视~注视
察看~查看硕大无朋~硕大无比
婆娑起舞~翩翩起舞心驰神往~梦寐以求
顾影自怜~顾影弄姿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3)反义词
明朗→昏暗愉快→悲痛热闹→寂静
团结→分裂拘束→洒脱羞涩→大方
幽雅→粗俗浑浊→清澈笨拙→灵活
参差→整齐单薄→结实梦想→妄想
迷蒙→清晰顺心→烦心平淡→精彩
移→停暮→晨低→高近→远散→聚
夜→昼坠落→上升开放→封闭
赠予→索取光明→黑暗仰望→俯视
硕大无朋→微乎其微顾影自怜→妄自尊大
孤芳自赏→自惭形秽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热乎乎亮晶晶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盈盈
②AABB式词语:熙熙攘攘忽忽悠悠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全全
③描写绿色的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类似的词语:苍翠欲滴万古长青花红柳绿
④描写高大的词语:庞然大物硕大无朋
类似的词语:硕大无比高大威武巍峨耸立
⑤描写花香的词语:芬芳馥郁
类似的词语:香远益清芬芳扑鼻沁人心脾
⑥描写清高的词语: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类似的词语:自命清高自命不凡顾影弄姿
⑦跟想象有关的词语:黄粱美梦痴心妄想
异想天开浮想联翩痴人说梦漫无边际
不切实际胡思乱想
⑧量词:一首奇丽的小诗
一条迂回的路明如玻璃的带子
三棵白丁香一柄花蕾
⑨动词:流入云际到达目的地
表演舞蹈迎接远归者
⑩修饰词:尖尖的帽子茂盛的森林
紫红的小果实亮晶晶的眼睛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丽景象。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丁香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美丽的外形。
比喻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判断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2、排比句
(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3、拟人句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目的是体现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之情。
(2)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探出院墙的丁香当作人来写,“探出”“窥着”等词语写出了丁香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
4、精彩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描写的是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画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中丁香“妩媚”的特点,“如同印象派的画”,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三、考试热点
1、《草原》一课的第1自然段,常以重点语句填空和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2、《丁香结》一课的第1-3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古诗词三首》一课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察。
4、《花之歌》一课含有分号的句子较多,注意对重点句子的标点符号的考查。
5、第一单元作文,注意对想象类作文的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推荐理由:《昆虫记》一书,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
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阅读方法:《昆虫记》一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笔调,又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相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一边阅读《昆虫记》,一边与我们课文中学到过的描写动物的文章进行比较和思考,在求同存异中积累语言,获得知识,习得写作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
第二单元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批(pī)抡(lūn)涧(jiàn)雹(báo)
(2)难写的字
冀:上中下结构,注意与“翼”字区别。
抡:右边是“仑”,不要写成了“仓”。
盏:不要少写了上面的“丶”和“丿”,下面是“皿”。
隆:右上是“折文”,不要少写了中间的短横。
(3)多音字
难磅着绷更调划炸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日寇进犯游击奋战转移险要沉着
手榴弹射击始终顶峰悬崖斩钉截铁
沸腾攀登依托居高临下继续山涧
粉身碎骨仇恨眺望喜悦冲锋壮烈
豪迈惊天动地政府委员协商汇集
预定排山倒海爆发就位鼓舞宣告
雄伟肃静旗帜宣读语调选举完毕
检阅制服一致距离高潮灯笼陆续
五颜六色游行次序
(2)近义词
磅礴~雄伟逶迤~蜿蜒进犯~侵犯
英勇~勇敢掩护~保护屹立~耸立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挺立~耸立汇集~汇合
飘拂~飘动挥手~招手欢跃~欢腾
雄伟~宏伟宏伟~雄伟茂密~茂盛
注视~凝视微弱~微小猛烈~强烈
憧憬~向往赞叹~赞美璀璨~耀眼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千钧一发~万分危急
(3)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坚持→放弃
沉着→惊慌崎岖→平坦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斩钉截铁→优柔寡断完毕→开始肃静→喧哗
消失→出现汇集→分散活泼→文静
启动→停止璀璨→黯淡茂密→稀疏
光明→黑暗微弱→强烈暴露→隐蔽
挺进→撤退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千钧一发→安然无恙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黑魆魆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盈盈
②ABAC式词语:自言自语各式各样
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一生一世无声无息
③含有近义词的词语:粉身碎骨昂首挺胸
类似的词语:冷嘲热讽左顾右盼志同道合
④含有数字的词语:万水千山千千万万
类似的词语:一穷二白三三两两四面八方
⑤含有夸张的词语: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类似的词语:日理万机寸步难行天衣无缝
⑥描写认真的词语:聚精会神
类似的词语: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⑦描写颜色的词语:五颜六色
类似的词语:五光十色色彩缤纷花花绿绿
⑧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坚强不屈壮烈豪迈
大公无私舍己救人舍己为人正直无私
表里如一正大光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
⑨量词:五个战士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一道河五座白石桥一根电动旗杆一个师
⑩动词:扔手榴弹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跳下深谷擎着红旗提着红灯升国旗舞着火把
修饰词:细小的枪口崎岖的山路叽里呱啦的叫声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参加开国大典的游行群众比作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开国大典的声势浩大和场面壮观。
2、反复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开国大典热闹非凡的气氛和盛大的场面。
3、精彩句
(1)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比热爱和信赖的思想感情。
(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句话是对天安门广场夜晚环境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现在的人们过着光明、温暖的生活,从而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含义深刻的语句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句子中“直奔”一词,表现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又迫切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子中“投向”一词,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无比热爱、崇敬的心理。
辨析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句中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三、考试热点
1、《七律·长征》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和理解文中生难句含义的形式考查。
2、《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第6~9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开国大典》一课,课文写的四个重点场面,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
4、《灯光》一课,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
5、本单元作文,常以“的游戏”为题进行习作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王愿坚的《七根火柴》
推荐理由:文章描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证和夹在*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组织。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证交给了指导员,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英勇顽强,无私忘我,忠于*和革命的崇高精神。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与课文《灯光》进行对比阅读。先对比两篇文章的题目,思考这样命题的妙处;再对比阅读两篇文章,根据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思考阅读红色题材的文章,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收获。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