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为迎接中国共产*百年华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策划编撰优秀校友作品集,向建*百年献礼,并随即发出征稿邀请函,向包括原泰安师专中文系在内的历届校友征集优秀散文作品。
(本文长达2万多字,分9次发出)
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1)
作者:风流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先生的这首现代经典名诗《雨巷》,不知迷倒多少红尘男女。今天,就连一些中小学生,对她都熟能成诵。但对我来说,她来得较晚。年9月,揣着作家梦,我走进泰安师专的大门。当时,天没下雨,所以不曾带伞;大道宽阔,亦未曾入巷;报到心切,更顾不得瞅一眼街头的美女。其时,孤陋寡闻的我,尚不知丁香为何,望舒何戴。谁料,在张欣老师讲授的现代文学课上,我却猝不及防地与同学们一起闯进了这“雨巷”。恰巧,文史楼后面的高台边,有几棵高大的丁香树;学校主楼前面满目葱绿、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也有好多丁香树。由此,丁香入心。
有同学说,丁香香浓,可以醉人,能醉倒人,而且越到夜晚香气越重。想不到,“花气袭人”竟如此厉害!因此,晚自习后,每每从她身旁走过,我都要屏息而行。又有同学告诉我,若能找出一朵五瓣丁香花,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无独有偶,30年后,文友竹映幽径在其《随笔:留别丁香花》里也有同感:“……传说谁找到五瓣丁香谁就会找到幸福。这个童话般的预言我们竟然深信不疑,每到丁香盛开的时候,都会进行专注而持久的寻找,遗憾的是竟然一次也没找到过。”由此,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丁香的印象。
搜网得知,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情。在西方,丁香象征着“年青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丁香花的花语是:青春时期的回忆、惹人怜爱、轻愁。35年前,我们正年青,爱上层楼。绿篱,青藤,垂柳,木屋,甬路,亭台……满眼绿,满眼花,满眼画,满眼诗。校园是花园,处处皆闲愁。
毕业后,我先后从事教育、宣传、文秘、纠风(纪检监察)、文化、文史等工作,业余时间写点儿散文、诗歌等,热衷于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以及肥城地方*史、史志的学习与交流,此皆得力于母校所赐的力量和走向社会后*组织的教育培养。其间,易教从政,由乡而城,从镇到市(县),岗位迭变,家园数更,亦可谓“雨巷”悠长。所幸梦里丁香长伴,诗寄远方。我们师专中文系老书记张兆勋老师在其回忆文章《起飞的翅膀》中,把他的中学母校肥城一中比作是航空母舰,称母校这艘“航空母舰”托起了学子们起飞的翅膀。泰安师专不也正是这样一艘“航空母舰”吗?在我心里,丁香已成为母校的一个代表符号。高擎着母校这艘“航空母舰”的旗帜,从泰山脚下出发,身上沾满丁香的芬芳。那绵绵不绝的芳香,不仅陪伴着我,也陪伴着她所有的学子们意气风发地走向四面八方。
“大千世界,总有那么多东西让人留恋;人的一生,总有许多时光难以忘怀。漫长的时间隧道,也总是被回看的目光截为一段一段,长短不一,承载的记忆也各有千秋。有的时段很长,但模糊空洞,有的虽短,却斑斓缤纷。我两年的师专生活,便属于后者。”这是年4月我为母校50周年校庆写的征文《泰山脚下的记忆》之写作札记《“未了湖”畔未了情》中的一段话。至今整整13年了,这种感觉始终未变。
年8月6日,我们86级同学再次聚会泰安师专旧址。毕业后,留在泰城工作的同学们经常组织同学聚会。其中,大型聚会10年一次。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的聚会不以毕业多少年计算,而是选择了入校初见之年,主题是“相逢×十年,再聚泰山下”。另外,大家选择每个10年的8月6日聚会,凸显了我们“86级”独特的“这一个”。每次聚会,我们都会去母校故园看看,去看看那魂牵梦萦的花园是否依然如故。而相逢30年再聚,集合地点直接就定在母校旧址。行前一日,心跳不已,灵感忽至,因赋《七律·母校故园二首》:
一几回梦里旧时园,三十年前笑语喧。皓月丁香淹圃榭,书声丹桂洒亭轩。青丝渐白心如故,绿柳将黄风又掀。吉日重逢情未了,杏坛之上复谁言?二小园春早沐朝霞,青瓦灰墙曾做家。故地重游燃旧梦,老藤再看露新芽。而今醉去一壶酒,何日闲来两盏茶?多少庭前花落处,丁香伴我走天涯。年2月,为迎接中国共产*百年华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策划编撰优秀校友作品集,向建*百年献礼,并随即发出征稿邀请函,向包括原泰安师专中文系在内的历届校友征集优秀散文作品。农历春节前夕,在该院任教的王秀芹同学在我们86级同学群里转发了征稿邀请函。很快,有几位同学先后写出了激情澎湃的回忆文字。该院院长、我的恩师刘欣教授和王秀芹同学也都鼓励我为母校写点文字,我本来就跃跃欲试,便赶紧忙完手头繁重的其它“文字债”,处理掉挥之不去的诸多杂事,把思绪拉回35年前的母校故园。情之所系,恩师同学。丁香引路,笔下生风,遂成上下篇章。(未完待续)
冯伟,笔名风流,年4月生于山东肥城。文史学者、业余作家。泰安师专中文系86级1班学生。
舍长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委宣传干事、*委秘书、*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风流雅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