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学》名誉主编,安徽文学艺术院原院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政协委员,享受省政府津贴。有《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城市呓语》《文化徽州》《前朝旧事》《长湖一望水如天》等散文随笔及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出版。40集电视连续剧《同门兄弟》编剧,40集电视连续剧《鲍家花园·卿本佳人》编剧,40集电视连续剧《古城往事》编剧。大型文化专题片《皖赋》获年度中国电视专题二等奖、安徽电视一等奖,电影《美丽的村庄》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与曹多勇合作)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纪录片《潮起江淮》获中国纪录片委员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纪录片银奖(学术奖)。已发表论文、散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小说约万字。
很早就知道,合肥的“肥”,源于淝水的“淝”。
“淝”之取义,按《尔雅·释水》解释:“归异出同流肥。”这段文字的句读是:“归,异出同流,肥。”
换成今天的大白话,“肥”的意思,就是指“二水合流”。
合肥地名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但多与肥水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写道:“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这里的“施”是指“施水”,即今天的南淝河;“肥”是指“肥水”,即今天的东淝河。“施肥”二水在夏雨暴涨的季节,在这里汇合,这就是合肥这座城市的由来。
一
前往南淝河源头做田野考察,时令是在深秋。
天气晴好,秋阳灿烂,天地一派金黄,满目是斑斓的秋色。我们的车子一路颠簸,穿行在岗冲相间的江淮分水岭上。当日15时45分,抵达肥西县岗北村的南淝河源头。收割完庄稼的土地,在目力所及的前方起伏跌宕,看不见尽头。夕阳照在新立不久的源头纪念碑上,为这片寂静的土地,涂抹上一层童话般的金色。
树木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发出奇异的光彩。
岗北村原属肥西县高刘镇,现在由合肥市经济开发区托管,这意味着岗北村从此进入合肥经开发区的产业版图。深秋的长风携带着巨大的凉意,从高达5.7米的“南淝河源头”碑一掠而过,光线从这时起开始柔和。碑座下方的《南淝河源头碑记》为肥西县方志办主任马骐所撰写,起首一句“肥水之名,出《山海经》。肥水之源,古人多说出将军岭,一西北流入淮,一东南流入江”,文气清朗,文字简洁。马骐是我的学生,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多年来致力于地方史志的考证和研究,曾多次亲往上游河源区域,实地考察肥水源头。
南淝河古称施水,早在东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记述。说到《水经》,一般人感到陌生,其实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是为它作注。在中国典籍中,“经”的学术地位,远比“注”要高。南淝河支流众多,水系发达,其正源究竟在哪里?历史上有鸡鸣山说、兰家山说、紫蓬山说、小蜀山说、将军岭说和乱流说、长岗说和长丰多源说八种之多。前“六说”为古书所记载,后“两说”为现代勘察所记录。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年8月,合肥市组织专家成立探源小组,曾分三次进入南淝河上游河源区域,对董铺水库上游段河流、四里河、板桥河三条河流及其各支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河源地势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南淝河正源为董铺水库上游河道北源右支,其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头部分,在肥西县高刘镇岗北村“何老家”西北侧的红石桥。
而这,也正是我此次考察的重点。
站在岗北村的地头往西看,一公里不到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江淮分水岭。岭之北的水流入淮河,岭之南的水注入长江,由此分出两大流域。名为“何老家”的小村庄,已经完全沐浴在夕阳余晖之中了,而西北侧的红石桥,在霞光的映照下也愈加明耀。这是合寿古驿道上,一座具有年历史的古桥,以红石砌筑,旧时曾行人如织、车马喧嚣。秋天正在远去,冬天即将来临,河源的湿地上蒲苇衰白,有鹭鸟盘转其上,扇动起蜻蜓般红翼。南淝河的源头细水长流,源源不断,绵延70余公里进入合肥城厢,纳万家灯火于心。江淮间以“淝”为名的河流,一共有四条:东淝河、西淝河、南淝河、北淝河。西淝河介于颍河与芡河之间,发源于河南太康县马厂集,流经安徽亳州、太和、利辛、涡阳、颍上、凤台六县,至凤台峡山口入淮;北淝河位于涡河以北,澥河以南,源出河南商丘北部,流经安徽的亳县、涡阳、蒙城、怀远、五河等县境,于沫河口注入淮。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淝水的双峰山一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二
肥西县方志办主任马骐,在他的史地考证文章《肥水发源及合肥得名辩考》中,认为无论是根据科学测绘还是根据历史资料,郦道元“夏水暴长,施合于肥”的说法均无可能,因为“施肥”二水之间,隔着一道江淮分水岭,即古人所说的“龙干”。
考证非我所长,历史上的纷纭杂说,我也无法分辨。我所